北京日报客户端17小时前
最近,美国政府陆续宣布与一些国家达成了贸易协议。谭主运用大数据释义手段对协议或声明的各国版本进行分析,发现美方发布的声明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调“赢了”和“拿到了什么”。
几乎每一份在开头就直接说明,这些协议是美国政府在强硬施压下谈下来的。
这种表达,其实是把豁免包装成一种“奖赏”——意思是:你得先接受规则,做出让步,才能得到美国的“开恩”。对他国来说,就变成了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按美国要求,要么就接受高额关税。
这个逻辑,几乎贯穿了所有协议文本。
其他国家文本采取的都是正式、程序化、合作性的外交语言。而美方的协议中大量使用“Historic”(历史性的)、“Unprecedented”(前所未有的)、“Landmark”(里程碑式的)、“Massive”(巨大的)、“Great Deal”(伟大的协议)等词语,完全是“胜利者”叙事。
这些达成协议的国家所面临的关税,相较于4月2日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确实是降下来了。但如果跟今年以前的状态比,还是高了不少。
这是第一个层面的不平等:税率不对等。美国对这些国家设定了明显更高的税率,而对方给美国的,却远低于同等水平。
而第二个层面的不对等,则体现在关税规则本身。一些协议中,美国还特意设定了“转口”限制“供应链安全”这种附加条件。
比如,越南整体出口的71.7%来自外资企业,像富士康、苹果、英特尔、耐克等美国公司都把越南作为主要生产基地。
一旦对关税设定“转口”限制,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些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外资企业,越南本地吸引外资的优势也会减弱。
这对越南的影响非常明显。第一,它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关税上升直接削弱企业吸引力;第二,越南自身制造体系并不完整,很多是中间加工和转运,美国现在限制“转口”,会让外资企业对继续投资犹豫,影响越南的工业园区和外资布局。
所谓“供应链安全”,对英国来说也是现实问题。新协议已经在6月30日正式生效,其中特别提到,对部分出口美国的产品进行供应链审查。如果某个商品的零部件中,他国生产的成分占比太高,会被征收高关税,反之则享受低税率。
英国尤其受影响。2024年英国汽车产量约为78万辆,其中有超过60万辆用于出口,占比达77.4%。一辆英国组装的汽车,其中只有占总价值20%–25%的部分是在本地生产的,其余都来自其他国家。
一旦按照美方“供应链安全”逻辑审查,很多英国制造产品都不达标。不仅损害英国的出口能力,也冲击其制造体系的稳定性。
到了和印尼的协议,这个限制条款的表述被称做“加强原产地规则”,意思是要“确保协议的利益惠及美国和印尼,而不是第三国”。同样的表态也在和欧盟的声明中出现,说是要“禁止他国搭便车”。
但无论如何,这些限制都绕不开一个事实:越南和印尼需要工业化,英国和欧盟也想重建工业能力,这些都需要全球其他国家。
美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达成的所谓“协议”,实质上不仅是要求其接受更高的关税标准,还要让其接受美方对本国产业结构和供应链路径的干预。
说到底,美国是在把自己的发展空间向外扩张,而代价却是挤压别国自主发展的空间罢了。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