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6小时前
盛夏时节,天津市津南区安平顺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石磨机组嗡嗡作响,金黄的麦粒在碾磨中化作雪白的面粉,麦香弥漫。
不远处,8000多亩水稻田绿浪翻涌,一旁的玉米植株已齐膝高。“今年夏收完成了600多亩小麦收割,亩产量达七八百斤。刚播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长势也不错!”合作社负责人李树增笑道。
天津小站稻历史悠久,因发源于津南小站地区而得名。李树增祖辈世代深耕这片土地,与小站稻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20世纪90年代,受干旱、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业水资源恶化,李树增和妻子武问萍一度离开稻田,转靠农机租赁服务谋生。“尽管当时一年收益也不少,但心里却空落落的,总想着地里的事。”李树增说。
随着近年来水环境持续改善、机械化技术普及,尤其是2012年以来津南域内主要河流水量持续恢复,“以水定产”复种小站稻具备了广泛可行性。李树增成为当地复种小站稻的“排头兵”。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每逢‘三夏’等关键时节,凌晨3点,他就起来巡田去了。”李树增妻子武问萍告诉记者,“跟着干久了能明白,他对种地有感情。”
武问萍记得,去年底收割的稻谷入库后,李树增就马不停蹄忙着整修土地。数九寒天里,李树增在田里指挥挖掘机整地、清沟渠、修泵站,开春又调来激光平地机精整。李树增说:“你只有用心对待种地,把活儿干扎实了,地里的庄稼才会用好长势回报你。”
从人工插秧到全程机械化,从几个人几台拖拉机到合作社规模化作业,从单纯卖稻谷到打造品牌、推出系列产品……李树增种出了门道,也蹚出了一条农业升级路。如今,合作社已发展形成“育秧-种植-收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今年‘三夏’结束,我们很快收到了1000多份面粉订单,将通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渠道发往全国各地,收益不错!”李树增的女儿李晶边核对电子订单边说,儿子李玉洋在一旁检查包装。李树增这对曾在医院、学校工作的儿女如今也返乡成了“新农人”。“传统农业做成了产业链,有奔头!”李晶说。
当下,在津南区农业部门的帮扶下,李树增带领合作社逐步实现从单纯的种植业向农文旅复合业态转型,部分厂房正改造为大型研学基地,同时增加水果蔬菜等种植规模,提供采摘、研学、旅游观光等服务。
今年上半年,天津夏粮总产量82.9万吨。这份稳产丰收的答卷背后,是无数个“李树增”的坚守与传承。
“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以后还得带着年轻人继续好好种地,用心种地!”李树增说。(记者徐思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