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0小时前
去年暑假,我在奥数班门口看到儿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像株被晒蔫的向日葵。他刚结束连续三小时的英语补习,又要冲进奥数课堂,T 恤后背的汗渍晕染成深色的地图。那天他在课堂上睡着了,被老师叫醒时眼里的迷茫,像根针戳破了我 “不能输在起跑线” 的执念。
撕掉 “时间表” 的那天
我把墙上贴满的补课时间表扯下来时,儿子以为我要发更大的火。那张 A4 纸密密麻麻写着 “周一钢琴、周二奥数、周三作文”,连周末都被切割成 45 分钟一块的碎片。他攥着衣角小声问:“妈妈,是不是我考砸了?”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从今天起,你可以选自己想学的东西。” 第一周他完全是懵的,放学后就坐在沙发上发呆,像只突然挣脱笼子却不知往哪飞的小鸟。直到周五,他怯生生地说:“我想种多肉。” 那个周末,我们在阳台开辟了块小园地,他蹲在那里观察土壤湿度,嘴里念叨着 “多肉喜欢阳光但不能暴晒”,认真得像在解数学难题。
让兴趣当 “领航员”
儿子迷上昆虫后,我才发现他能记住二十多种蝴蝶的名字,却记不住乘法口诀。有天他举着《昆虫记》跑来:“妈妈你看,法布尔观察甲虫写了十年,我能不能每天写篇昆虫日记?” 我没提 “这能练作文”,只说 “你可以把观察到的画下来贴在旁边”。
他的日记本渐渐厚起来,里面有歪歪扭扭的文字,还有用彩色铅笔涂的七星瓢虫。有次写 “蚂蚁搬家”,他突然问:“十只蚂蚁搬一块饼干,每只搬多少?” 我没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和他抓了把米粒做实验。当他自己算出 “每只蚂蚁要搬 3 粒米” 时,眼里的光比考 100 分时还亮。原来当知识为兴趣服务时,学习会变成自发的探索。
接受 “慢生长” 的模样
三年级那次期中考试,儿子的数学还是没及格,但他在科学课上做的 “蚯蚓实验报告” 被全校展览。班主任打电话时说:“这孩子对自然的敏感度,是很多补课班补不出来的。” 我去看展览时,发现他的报告里画着详细的实验步骤,连蚯蚓在不同土壤里的蠕动速度都做了记录。
现在他每天放学后会先给多肉浇水,然后写作业,偶尔还会抱着地球仪研究 “为什么蝴蝶只在热带地区多”。上个月他主动说想报个天文兴趣班,因为 “想知道宇宙里有没有会发光的虫子”。看着他趴在书桌前画星座图的背影,我终于明白,成长不是沿着同一条跑道冲刺,而是让每个孩子顺着自己的藤蔓往上爬。
昨晚整理他的书包,发现夹层里有张纸条,上面是他用拼音写的:“我想成为昆虫学家。” 字迹旁边画着只举着放大镜的小甲虫,触角翘得高高的,像在骄傲地宣告梦想。那些被省下的补课时间,没有让他落后,反而让他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翅膀。#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