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图片由AI生成
《哪吒2之魔童闹海》8月2日10:00全网上线。截止8月2日凌晨1时,腾讯视频以1340万的预约量刷新了平台电影预约历史纪录,标志着“哪吒现象”已从院线延伸至流媒体。
这部国产动画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至今,以154.46亿票房、3.24亿观影人次的惊人成绩,不仅稳坐中国影史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冠王”宝座,更在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登顶,打破113项纪录,收获308项里程碑成就。面对一路高歌猛进却又“一枝独秀”的哪吒,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哪吒2》现象背后,揭示了国产动画怎样的发展密码?又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指明哪些未来方向?
《哪吒2》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传统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胜利。这个哪吒既不是1979年动画版那个除妖镇魔的小英雄,也不是《封神演义》中剔骨还父的悲情角色,而是一个看似玩世不恭却又重情重义的“魔童”。这种形象重塑,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表达:保留神话内核,更换叙事外衣;坚守价值传统,创新表现形式。
哪吒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从《魔童降世》到《魔童闹海》,主创团队用六年时间打磨世界观、优化技术,确保每一帧都经得起推敲。但这部神作的光芒,也恰恰暴露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结构性缺陷——只有爆款,没有生态,导致整个行业患上了“神话IP依赖症”。
回溯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国漫电影,从《大圣归来》到《魔童闹海》,从《白蛇》到《新神榜》,多数作品仍诞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温室里。今年暑期档,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票房遇冷,而诞生于5分钟“番剧”的《罗小黑战记2》,却以上线15天票房破3亿和豆瓣8.7分的成绩成为2025年动漫作品口碑标杆。虽然这一票房成就,在《哪吒》系列的辉煌面前只能算“小爆”,但作为一部没有孙悟空、哪吒等超级国民大IP加持的本土原创动画,罗小黑这只小黑猫也堪称“慢工出细活”的极致:8年更新28集番剧,第一部做了5年,6年后才推出第二部,20万张手绘原画堆砌出二维动画的天花板。这种耐心,在快餐式娱乐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哪吒和罗小黑能得到观众认可,看似路径迥异,却共享同一内核——长期主义的胜利。 不仅是时间投入,更是对内容本质的坚守。《哪吒》以“逆天改命”的东方哲思打动观众,《罗小黑》则用治愈叙事构建情感共鸣。正如罗小黑团队所言:“立场会打架,但萌不会。”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开,要让IP在沉淀中增值,而非短期的流量收割。真正的IP生命力,源于故事的温度。
《哪吒》的成功不止是里程碑,还是警示牌:我们能创造出比肩好莱坞的特效,很多时候却依然讲不好一个故事。技术不是为炫技存在,而是为内容服务。如果每部作品都在重复“古老神话 3D炫技”的配方,“文化输出”也会变成一种“文化啃老” 。
中国动画的制作理念,正在经历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在这一过程中,真诚才是必杀技,时间终将奖励长期主义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