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7小时前
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郑国的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郑重建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他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撤退。郑文公采纳了建议,让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成功瓦解了秦晋联盟。
时势造英雄,烛之武,这位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郑国老臣,在秦国大军压境,郑文公等一众君臣束手无策的时候,用三寸之舌完成一场惊天逆转,这也是他在史书上唯一被记录的一次高光时刻。在此之前个在此之后,再都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
那个时代的说客大都是靠舌辨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仅精通诗书能言善辩思维缜密,更有着高超的洞察别人心理的能力。
烛之武深谙权力的恐惧本质。他见到秦穆公的第一句话,并非乞怜,而是轻描淡写地道破:“郑既知亡矣。”这看似臣服的姿态,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当一个人被预先告知结局,警惕的铠甲便出现裂缝。
看到了吧?与比强大对手谈判的第一步,不是求放过,而是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从事实出发,认可既定的现实。肯定对方的能力的同时,浅浅的示个小弱,记住只是示弱但不需要卖惨,点到为止就可。
第二部步,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弊害,把自己摘吧出来。烛之武随即抛出那个改变历史的反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将“灭郑”与“秦利”悄然剥离与无形,在秦穆公心中植入怀疑的种子。
他的“越国以鄙远”五个字,刺破了秦国瓜分郑国的幻梦。当烛之武描绘晋国土地因吞并郑国而“厚”、秦国势力相对“薄”的画面时,自己的危机早已现实转化为对方权力焦虑。
更致命的是那句“夫晋,何厌之有”,他唤醒的不仅是秦穆公对晋惠公背信的记忆,更是对虎狼之师兵临城下的恐惧。语言在此化作时空的魔术,过去的不义、现在的危机、未来的威胁,在秦穆公脑中熔铸成必须立即行动的幻象。
前面两步都铺垫好了,接下来就该给秦穆公画大饼了。
烛之武画的饼,就是许对方以未来的利益大饼,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东道主”这一概念,让郑国在秦国的地缘版图上获得新生,当他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时,疲惫的秦穆公眼前,仿佛出现通往中原的驿站与粮仓。
示弱,分析利弊,画饼三部曲,已经把对方代入自己的思维导图了,那么最后,这一切的最终落点,是那句看似谦卑的“唯君图之”了。这句话看似将决策权让渡给秦穆公,但彼时的秦穆公,早已被心理学家烛之武带偏了,只会顺着自己的思路走了,那么,毫无疑问,退兵,就是秦王最明智选择了。于是大军退去,郑国危机得以解除。这或许就是烛之武外交辞令的厉害之处吧?
但是,也不得不说郑国的大夫佚之狐了,在国家存亡之际,佚之狐慧眼识才,力荐烛之武,这才成就了一段“一人敌万军”的外交传奇。
那么问题来了,他如何提前就知道烛之武有这个能力呢?早要知道史书从未记载过之前既然烛之武这有什么过人表现,他怎么就知道烛之武一定会让强大的秦国退兵呢?他是根据什么预判的呢?
既然烛之武这么有能力,又为什么一生不被郑国重用呢?是郑国的用人机制有问题还是什么原因呢?那么多文武百官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才想起来七十多岁的老人家?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