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12小时前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7月30日正午,尉犁县境内胡杨林区域的地表温度早已超过50摄氏度,正在巡护的艾力·尼亚孜后背衣服已湿透。“这块林子缺水。”他指着前方几棵叶子发蔫的胡杨,声音被热风卷得有些飘忽,“叫上买买提他们,把东边那道渠水引过来。”身后的同事应着,抖落裤腿上的泥巴。
7月30日,尉犁县国有林管理局护林员艾力·尼亚孜(右一)和同事开沟引水,为胡杨补水。汪志鹏摄
今年53岁的艾力是尉犁县国有林管理局的一名老护林员。从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他的脚印遍布东西跨度520公里、南北纵深240公里的80万亩胡杨林管护区。每片胡杨林的长势如何、哪些干枯的胡杨林急需浇灌……都深深印刻在艾力的心上。
尉犁县地处塔里木河中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这里分布的胡杨林面积较大,这片林区是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向绿洲侵蚀的天然屏障。
艾力总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断流,老河道的胡杨林成片枯死,树干像烧焦的炭,风一吹就断。他蹲在枯死的胡杨旁,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小时候划着卡盆在海子捞鱼,在胡杨林里捡柴,那时候的林子多密啊。”他吸了口烟,烟圈在阳光下散得飞快,“7岁那年遇过一场沙尘暴,白天变成黑天,啥都看不见。”
护林的苦,历历在目。夏天高温时,蚊虫往脸上扑,树枝把胳膊划得流血;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骑摩托巡护时,呵出的气在睫毛上结成冰。最危险的一次,4月的夜里发现河对岸有工程车违规作业,绕道过去要3小时,他和同事便骑摩托直接过河。“水看着浅,到中间就没过腰,摩托熄火了,我们只能推着走。”他搓了搓手,仿佛还能摸到当年的冰碴,“回到站里时天快亮了,衣裤冻成了硬壳。”
结婚后,艾力依旧常年守在管护站。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家里有事根本联系不上他。“对老婆孩子亏欠太多。”他声音低了些,“但护林员队伍不能散。” 有一次,一位老护林员因为孩子生病没人照顾,打算辞职。艾力天天找他聊天,蹲在胡杨树下劝道:“你看这林子,护好了,娃以后就不用吃沙尘暴的苦。林子没了,后代咋办?”最后,老护林员留了下来。
如今,尉犁县胡杨林管护站从5个变成22个,护林员从15人变成190人。“以前我们劝老乡别砍树、别挖甘草,常常挨骂。”艾力笑了,“现在不一样了,老乡们看见我们,会拉着去家里喝热茶,说‘你们护林,是为我们好’。”
更让艾力欣慰的是胡杨林的变化。国家实施生态输水20多年来,80万亩胡杨林喝上了“救命水”。他巡护时常常撞见鹅喉羚从林间跑过,“以前这些动物难得一见,现在野猪、狐狸也常能看见”。
说话间,一阵风吹过,胡杨叶子哗哗作响。阳光透过叶隙洒在艾力的脸上。“你看这胡杨,我们护着它,其实是它在护我们,挡住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保住了这片绿洲。”艾力说。
远处,几个同事已经开始挖引水渠,铁锹插进沙地的声音清晰可闻。艾力拍了拍身上的土,大步跟了过去。他的身影与胡杨林融在了一起。
每年10月,这里的胡杨会染上金黄色。艾力知道,到那时游客会来,举着相机笑着拍照。“那时候就觉得,啥苦都值了。”艾力说。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