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原创 决策杂志 文/杜凤龙 姚成二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
日前,随着各地相继发布经济运行数据,2025年上半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强排行榜出炉。数据显示,城市经济30强发展保持稳中向上态势,但格局迎来“大洗牌”。
梳理发现,南通上升5位,成为“黑马”;烟台以6.4%位居30强城市增速第一位,合肥增速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30强城市榜单上有哪些看点?你所在的城市上榜了吗?一起来看。
01
“北方第二城”争夺胶着
南通成为上升“黑马”
放在全国来看,30座城市经济总量达到286143.14亿元,占2025年上半年全国经济总量660536亿元的43.3%,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增长“领头雁阵”。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携手突破2.5万亿元,继续领跑全国。深圳以超1.8万亿元位居第三。
重庆与广州的“第四城贴身战”持续胶着。
2024年,中国城市经济格局发生一个重要变化——重庆以3.22万亿元超越广州的3.1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9.58亿元,广州为15080.99亿元,相比2024年,差距缩小到849亿元。
苏州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以13002.35亿元稳居第六位。其先进制造业是核心引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192.1亿元,同比增长6.6%,彰显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紧随其后的是成都与杭州这对省会城市“双子星”,分别以12108.2亿元与11303亿元,排在第七、第八位。
成都凭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杭州以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见长,服务业占GDP比重长期保持高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居规上服务业首位。
武汉以10592.8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在第九位。
以上是今年上半年9座超万亿元的城市。
排在第十位的是南京,经济总量达到9179.18亿元。
梳理发现,自2020年南京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南京能否坐稳第10城,就成为每年区域榜单上的热点话题。
最初的竞争者是天津,而最新的竞争者则是宁波和青岛。目前,宁波已经居第11位,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
宁波自2024年赶超天津之后,今年上半年领先优势有所扩大,从123.38亿元扩大到154.4亿元。
对于十强“守门员”之争,南京9179.18亿元与宁波8861亿元的差距为318.18亿元。宁波凭借港口外贸和强大制造业优势,持续追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是,天津与青岛之间“北方第二城”之争,进入白热化。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706.6亿元,青岛则为8587.33亿元,差距从2024年的1304.86亿元缩小至约120亿元。
两城经济增速虽同为5.3%,但青岛凭借强劲的工业增长,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而天津只有5.1%。
综合今年上半年与2024年经济30强城市榜单排名发现,从上海到郑州,前16个城市的位次保持不变。但在16位之后,区域排名格局发生“大洗牌”,有10多座城市排位出现了变动。
先看排名上升的。济南从第18位上升到第17位;南通从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成为上升“黑马”;烟台从第26位上升到第25位;温州从第28位上升到27位,大连从第30位上升到第28位。
南通凭什么能?
工业是最大推动力。今年上半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21.2%)、铁路船舶(20.0%)、计算机通信制造业(15.7%)都实现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7.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个百分点。
特别是南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加快培育壮大之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增长9.5%。
再看排名下降的,分别是福州、合肥、泉州、常州、唐山、徐州。徐州成为上半年经济30强城市“守门员”。
烟台
02
烟台增速第一
合肥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说完了总量,再来看增速。
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为5.3%。在30强城市中,增速跑赢全国的有17座,按增速排名分别为烟台(6.4%)、徐州(6.2%)、唐山(6.1%)、合肥(6%)、温州(6%)、大连(6%)、成都(5.8%)、南通(5.8%)、福州(5.8%)、泉州(5.8%)、常州(5.8%)、苏州(5.7%)、北京(5.5%)、杭州(5.5%)、武汉(5.5%)、西安(5.5%)、济南(5.4%)。
烟台作为2023年新晋万亿城市,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开展先进制造业企业倍增发展计划,依托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等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居山东省第一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迅猛,带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彰显出先进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动能。
徐州位居第二,增速达到6.2%;唐山增速达到6.1%,位居第三。
分地区来看,长三角城市在增速上很亮眼。梳理发现,11座长三角城市中,有7市增速跑赢全国,南京、无锡与全国持平,上海、宁波同为5.1%。
其中,合肥领跑长三角万亿城市。
今年上半年,合肥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显著。
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1.8%,1-5月下线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蔚来萤火虫等6款新车型,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9%,加速向5000亿元规模迈进。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和20.4%,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10个百分点。
同时,合肥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上半年,合肥进出口总额达 2051.7 亿元,增长 22.8%,其中出口1422.4亿元、增长22.1%,增幅连续6个月居长三角万亿城市首位。机电产品出口占比80%,锂电池、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0.7%,其中锂电池出口增速达114.7%,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
在增速排行榜的另一端,广州(3.8%)、佛山(2.3%)等城市则面临增长压力。
今年上半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继续承压,增加值同比下降5.7%。而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建材、家具家电产业与房地产深度捆绑,仍在经历深度调整。
03
谁将是下一座万亿之城
2024年,温州、徐州、大连市的GDP分别为9700亿元、9537.12亿元、9516.9亿元,成为距离万亿目标最近的“种子选手”。2025年上半年,这三市的增速均超全国水平。
先看温州,上半年GDP达4831.89亿元,增速6%,总量在三市中领先。
上半年,温州优势产业筑峰强链,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同比分别增长25.1%、20%、13.8%,三大行业合力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新兴动能培育上,温州呈现进击态势。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新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2.6%、13.6%和14.2%,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
再看大连,上半年GDP达到4647亿元,增速6%。作为工业强市,大连工业表现亮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比2024年同期高了7.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幅达到16.9%,其中铁路船舶行业更是猛涨52.3%,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到20.1%。
最后看徐州,上半年GDP为4509.3亿元,增速6.2%,在三城中最高。
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代表,上半年,徐州工业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拉动有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3.9个百分点。
徐州投资同样表现亮眼。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6%,制造业投资增长16.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0.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57.7%、44.5%、109.1%。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城市竞争的下半场已悄然开启,总量格局与增速排位的悬念并存,哪座城市将会是最大的赢家?我们一起期待全年经济成绩单揭晓的时刻。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