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阅读创作者计划#
读《去老万玉家》,最触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漫溢的“无用之用”。
老万玉家的一切,似乎都与“效率”二字背道而驰。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推一次要等半秒回声;墙角的藤椅,坐上去得先适应木纹硌出的痒;就连桌上的粗瓷碗,边缘都带着不规整的釉色,像被岁月啃过的痕迹。主人递来的茶,是自家晒的野菊,水冲下去,花瓣浮浮沉沉,要等它们慢慢沉底,才能尝到那点微苦的清冽——哪有速溶茶包来得痛快?
可偏偏是这些“不便利”,让人卸下了紧绷的神经。在城里,我们习惯了电梯的精准、按键的利落,连寒暄都要掐着秒表。但在老万玉家,时间是散漫的。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挪出一道慢腾腾的影子;屋檐下的燕子,飞出去绕三圈才回来,好像也不急着搭窝。主人说话时,会忽然停住,指着院里的石榴树说“去年结的籽,甜得发腻”,明明与眼下的话题毫不相干,却让人觉得,这停顿比任何修辞都更诚恳。
我忽然明白,老万玉家最珍贵的,不是那些旧物件,而是一种“允许浪费”的从容。我们总在追赶“有用”:学技能要有用,交朋友要有用,连休息都要“高效放松”。可在这里,发呆是被允许的,看蚂蚁搬家看半小时是被允许的,甚至连茶杯里的野菊在水面打个转,都值得被认真注视。
离开时,主人站在门口挥手,没说“常来”,只说“天凉了,院里的桂花开了再过来”。那一刻忽然觉得,所谓“家”,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要求你带什么来,也不催你带什么走,只让你在那些“无用”的瞬间里,忽然想起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大概就是这篇文章最特别的地方——它没讲什么深刻的道理,却让我们看见,那些被我们视为“浪费”的时光,恰恰是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