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健身房的跑步机上,35 岁的林女士汗流浃背,智能手环显示她已完成每日 1 万 5 千步的目标,可膝盖传来的隐痛让她忍不住皱眉。这个坚持 “运动即健康” 的白领不知道,她每周三次的高强度 HIIT 训练,正在让舌苔变得发紫 —— 中医认为这是气血耗伤的典型信号。《黄帝内经》中 “久行伤筋,久立伤骨” 的古老警示,在当代运动狂热中被渐渐淡忘,而中医典籍揭示的真相是:最高级的养生并非无休止的动,而是找到 “动” 与 “静” 的阴阳平衡,过度运动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身体的慢性摧毁。
运动过量的本质是 “耗散元气”。中医视 “气” 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就像油灯里的火,适度燃烧能照亮空间,过度燃烧则会提前耗尽灯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发现,持续超过 1 小时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人体 “正气” 流失速度加快 3 倍:短跑运动员赛后的脉象多呈浮而无力,马拉松选手冲线后往往出现短暂的气血逆乱,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不止。这些在西医看来是 “运动疲劳” 的现象,在中医辨证中属于 “气不固表”—— 就像堤坝被洪水持续冲击后出现的渗漏,过度运动打破了气血的动态平衡,让外邪更容易侵入体内。
“不动” 的养生智慧藏在 “藏养” 哲学里。中医主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中 “养阴” 的关键就是减少无谓消耗。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静者,养气之术也。” 这里的 “静” 并非绝对不动,而是避免 “妄动”—— 比如空腹跑步导致 “胃气受损”,雾霾天晨练引发 “浊气入肺”,这些违背天时地利的运动,反而会让身体积累 “郁火”。临床观察显示,坚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作息,配合每日 15 分钟静坐的人群,其脾胃功能比过量运动者强 40%,他们的舌象始终保持淡红温润,这是气血充盈的标志。
中医的 “不动” 蕴含着精准的身体感知。《素问》提出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强调通过调心来养气。现代研究证实,冥想时人体的迷走神经张力会提升 25%,这种 “静息状态” 能促进副交感神经兴奋,让心率、呼吸趋于平缓,相当于给过度运转的身体按下 “复位键”。有位长期失眠的瑜伽教练曾分享:她放弃每日 2 小时的阿斯汤加练习,改为睡前静坐观息后,困扰多年的心悸竟不治而愈 —— 这正应了中医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理论,心的宁静才是身体修复的前提。
不同体质需要不同的 “动静配比”。阳虚体质者适合温和的晨间散步,借助阳光生发阳气;阴虚体质者则需减少出汗,以防 “阴液外泄”;而痰湿体质者虽需适度运动化痰,但过度跑步反而会加重膝盖负担。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体质研究显示,痰湿体质者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的八段锦练习,比每天 5 公里跑步更能改善代谢指标,因为中医运动讲究 “用意不用力”,通过疏通经络而非消耗气血来调理身体。那些强迫自己完成 “打卡任务” 的健身者,往往忽略了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比如运动后次日仍感疲惫,便是气血未复的表现。
中医养生的真谛在于 “中和”。就像四季更替有寒暑消长,人体的气血也需要张弛有度。过度运动如同烈日暴晒,会晒干土壤中的水分;而合理的 “不动” 恰似春雨,能滋养身体的生机。当我们在健身房里追求 “极限挑战” 时,不妨回想《黄帝内经》的教诲:“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最高级的养生,从来不是与身体较劲,而是学会倾听它的声音 —— 在该动时舒展气血,在该静时涵养元气,让生命像四季轮回般自然流转,这或许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善待。#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