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苗建信息舆情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7月7日00:00至2025年7月13日24:00,全网涉及“海底捞店员戴‘打赏码’争议”的信息累计扩散1.17万条,全网互动量超9万次,舆情热度指数MJSI为25.06,略高于“海底捞招聘985/211学历外送员”事件热度。#海底捞回应服务员胸前打赏二维码##海底捞打赏码该不该扫#等8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百度、知乎等5大平台热搜榜,累计在榜时长超97小时。
“小费文化”严重水土不服: 以“极致服务”获取溢价的品牌却要将“服务商品化”,是引发舆论风暴的核心导火索。公众普遍将此举解读为“小费文化”的强行引入,质疑其是通过强制收费和变相收费将服务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抵制小费文化”的声音随之大量爆发。从茶水费、餐具费再到服务费屡次引发争议,“小费文化”或变相收费始终是餐饮行业敏感点,公众对“变相小费”的警惕从未放松。
海底捞的品牌口碑正在不断下滑:一方面,头部品牌的“放大镜效应”使海底捞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大量的关注,其失误和危机也同样会被放大解读,“小费”风波之后,海底捞“服务至上”的核心价值根基已经动摇;另一方面,“小便”风波后频发的负面事件形成叠加效应,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危机响应的滞后与共情错位:早在“小便”风波中,海底捞就因“3天正式声明”、“7天定赔”、“追究视频传播者”等不当举措,暴露了公关延误、共情错位的重大失误,激化了舆论矛盾;而在此次风波应对中,海底捞客服“暂不了解情况”的模糊态度也进一步消解了公众耐心,以至于后续出现了舆情的二次发酵。这反映海底捞的危机响应模式出现了系统性短板,导致其在多重危机中陷入被动。
劳动者权益仍备受关注:在劳资关系议题敏感的当下,“劳动者获取额外收入”的初衷未引发反感,反而打赏的钱能否全额、及时、透明地到达员工账户,是否存在企业抽成、强制摊派或变相克扣成为了网民质疑点,甚至有网友提出“由海底捞给员工3.99元奖励而不是消费者”。
01
“打赏码”两度引爆舆论场
2025年7月7日,有网友在小红书爆料,海底捞部分门店服务员胸前佩戴打赏二维码,引导顾客扫码打赏固定金额3.99元,被网民质疑为“引入国外小费文化”,引发大量关于“商家转移矛盾”“服务区别对待”的争议讨论。面对舆论质疑,海底捞官方回应呈现模糊态度,仅仅表示“目前不了解情况,需登记反馈”,截至发文,海底捞始终未做出正式回应声明。
舆情传播呈现双峰走势,事件信息在7月8日被密度财经关注报道后迅速发酵并登上热搜,舆情也随之首次达峰;后经媒体核实,曝光视频为四年前旧闻,舆情开始进入低位的长尾传播讨论;但7月13日一则#合肥一家海底捞店员佩戴打赏码# 的热搜话题却再度引爆了舆论场,舆情传播也随之达到了最高点,此后事件迅速回落,未有再次发酵。
事件详细脉络如下:
7月7日 17:19,小红书美食博主“真吾”发布贴文表示一些海底捞兴起了打赏模式,引发大量网友讨论。
7月8日 18:48,中山网密度财经频道关注报道该事件并采访海底捞,其客服表示“这个情况目前还不太了解,可以先帮您登记反馈一下”。
7月8日 22:01,密度财经发起话题#海底捞回应服务员胸前打赏二维码# 登上微博热搜榜,最高排名第二位。
7月9日17:27,齐鲁壹点记者采访拍摄者、涉事门店等多方人员确认“海底捞服务员佩戴打赏码”的视频为四年前旧闻。
7月13日 11:27,极目新闻报道称合肥一家海底捞店员仍佩戴打赏码,引发舆情二次爆发。
7月25日 10:23,密度财经再度曝光巴奴火锅店员也佩戴打赏码。
02
舆论漩涡中的“小费文化”
围绕着“小费文化”,媒体和网民普遍持抵制态度,担忧可能引发的服务公平问题和潜在的行业负面影响,并批评海底捞的定价和资本策略,相关舆论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小费文化“水土不服”:国内舆论普遍抵触小费文化,认为其违背“价格透明、服务包含在账单”的消费习惯。湖北日报、极目新闻等媒体也强调,中国消费习惯崇尚“明码标价”,而小费文化隐含阶层不平等基因,与本土服务伦理冲突。
成本和矛盾“转嫁”:多家媒体直指海底捞将人力成本转嫁消费者,违背商业伦理。《今晚报》批评打赏机制是“转嫁成本的遮羞布”;网友也多认为海底捞定价高昂,额外打赏属于重复收费。海底捞作为高端服务品牌,此举易被解读为“试探消费底线”,触碰“隐性捆绑消费”敏感点。
服务差异化:网民担忧打赏导致服务差异化,店员可能优先照顾“高打赏潜力”顾客,有提议将打赏改为“点赞”,由企业根据好评发放奖金,避免消费者直接付费。
信任危机:近年海底捞频发公关危机,叠加此次争议,被网民质疑其“背离服务初心”,品牌形象持续承压。多篇报道也关联“小便门”事件,质疑海底捞在舆情危机后仍未守住服务底线,品牌美誉度持续下滑。
(一)主流媒体评论
媒体报道主要为地方省市级媒体发声,呈现压倒性的批判态势,大河网、湖北日报将“打赏码”解读为海底捞对“小费”的试探,认为此举是海底捞在“小便门”后对公众信任的二次透支。在“海底捞屡犯众怒”的叙事框架下,舆论场的负面情绪在不断被放大。
(二)网民舆论反馈
苗建信息选取评论量最高的10篇相关报道/帖子中的100条高赞评论,逐条分析评论内容,提取出核心观点,发现网民评论主要聚焦在以下4大方面。其中,“小费文化”是否可行成为了讨论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出,海底捞此次“打赏码”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抵触情绪,支持和肯定内容极少,对品牌声誉造成了显著冲击。
03
深陷“信任危机”的海底捞
2025年,海底捞陷入了负面舆情高发期,从年初至7月共发生8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负面事件,形成了系统性品牌信任危机,覆盖食品安全、服务管理、经营纠纷等多重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舆情事件为3月份曝光的海底捞“小便”风波,而此次“小费”风波也成为了年度第二大负面舆情。
海底捞舆论友好度在今年也呈现剧烈波动特征,随着多次负面舆情的曝光屡次低至90%以下,3月的“小便”风波更是导致友好度从3月5日的95.73%暴跌至3月13日的59.39%,单周跌幅达36.34个百分点;此外,在“小便”风波后,品牌修复周期也在延长,舆论友好度的回升速度明显放缓,海底捞品牌的信任根基已然松动。
回到此次事件,“小费”风波之所以快速发酵,根本在于消费者对海底捞的信任储备已严重消耗:“小便”风波对海底捞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发酵,海底捞的在公众中的印象极速下滑,导致网民出现了一边倒的负面评价;食品安全之外,公众对于其“老板移民新加坡”的质疑广泛出现,品牌被打上了“外国资本”的负面烙印,也构成了深层次的信任危机。当“品质至上、服务至上”的光环被逐渐瓦解,品牌的高端服务溢价自然不再被消费者认可。
04
舆情事件启示
1.“信任”是品牌最脆弱的资产:海底捞用数十年建立的“服务好、员工待遇好、食品安全可靠”的品牌信任,在连续的重大负面事件中被快速消耗。企业必须将信任维护置于最高优先级,涉及收费模式、员工待遇等任何可能侵蚀信任的决策都应极度审慎,并进行充分的社会情绪研判。
2.“服务溢价”模式的可持续性挑战:海底捞的高定价建立在其独特的服务体验上。引入打赏机制,无论初衷如何,都被视为对这种模式的“拆解”和“降级”。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在寻求成本优化或增收途径时,必须避免任何可能让消费者感知到“服务缩水”或“服务商品化”的措施,否则将直接动摇品牌根基。
3.社会情绪敏感度至关重要: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上升,对“变相收费”、“资本压榨”的警惕性极高。同时,劳动者权益保护是社会核心关切。海底捞此举精准踩中了这两大敏感点。企业在决策前,必须深入洞察社会整体情绪和公众关切焦点,避免在敏感议题上“踩雷”。
4.舆情危机后的“修复期”需要格外呵护: 在经历“小便”风波这样的重大危机后,品牌处于极其脆弱的恢复期。此时任何可能引发争议的举措,无论大小,都会被放大检视,并容易与之前的负面事件关联解读。品牌危机后的“疗伤期”,企业应专注于扎实整改、重建信任,避免引入任何可能引发新争议的创新或尝试,动作“宜稳不宜快”。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