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8-07 18:19
华法林作为抗凝治疗的"老将",在预防血栓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位"功臣"有个特点——它的治疗效果就像走钢丝,多一分可能引发出血,少一分又恐防不住血栓。
更特别的是,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就像指纹一样独特,日常饮食(比如突然多吃绿叶蔬菜)、合并用药(如抗生素)、甚至一场感冒都可能改变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因此,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能够很好的起到监测药物剂量的作用,从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这也是确保华法林治疗既有效又安全的关键环节。
所以,必须要像"查成绩"一样定期验血。
报告单上的"双胞胎指标"怎么看?
1. PT(凝血酶原时间)——抗凝效果的"温度计"
检测原理:模拟身体受伤时的凝血过程,测量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临床意义:数值越大说明血液越不容易凝固;
注意点:就像不同品牌的体温计测量结果可能有差异,不同医院检测的PT值不能直接比较
2.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全球通用的"金标准"
聪明之处:通过数学公式消除了检测设备的差异
安全范围:多数患者需要保持在2.0-3.0之间(相当于考试60-90分的"优良区间")
特别提醒: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不同的目标值
抽血验凝血功能的"三个必须"
准备必须规范:采血时避免反复握拳,止血带绑扎不超过1分钟
试管必须达标:认准蓝色帽子的专用抗凝管,采血量要"刻度精准"
送检必须及时:采血后30分钟内送达检验科,运输避免剧烈摇晃
临床小贴士
建议固定在同一家医院监测,每次检查前记录近3天的饮食和用药情况,这些细节都可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结果。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供稿:医学检验科 李雪艳
编辑:王 振
审核:张 婧 王 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