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3小时前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8日电(记者勿日汗、连振)在内蒙古正蓝旗“汗伊德”奶食品工厂,陶高手中的木勺在温热的奶浆中划出悠长的弧线,空气中弥漫着乳香。这场景已在这片草原重复了数百年,如今,陶高和他的团队正在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崭新活力。
提起“察干伊德”,多数人觉得陌生。但说到奶酪、奶油、奶皮、奶酒、奶糖……人们再熟悉不过。“察干伊德”是蒙古族用牛奶制作的花样繁多的传统食品,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陶高是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陶高生活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13世纪,这里的人们专为元宫廷提供奶食品。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句“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就是描绘了800年前的奶食品文化。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这里的人们一代代传承着制作奶食品的古老技艺。
如今,这一内蒙古草原上传承数百年的食品正以更年轻、更包容的姿态,进入当代人的生活。
像速溶咖啡一样包装的奶茶粉、可以当办公室零食的奶酪脆脆、加果粒的奶皮、奶豆腐馅儿的月饼、奶酪披萨、乳清饮料……在传统奶食品基础上改良创新的种类繁多的新产品,被装进时尚的包装里,通过互联网直播间远销全国。
“内蒙古牧区以外的人,一般没有吃奶食、喝奶茶的习惯,想让更多人接受内蒙古奶食品,我们就得创新。”陶高说,她经常带着创新的奶食品走进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现场,推介草原的味道。
创新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制作工艺。多年来,蒙古族传统奶食品生产基本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没有工业化生产设备,阻碍了网购、商超等更加广阔市场的打开。既保持正宗的味道、又提高加工效率,当地人纷纷探索规模化生产奶食品的新工艺。陶高在尝试多种方式后,最后将炒瓜子用的机器改装成为做奶酪用的搅拌机。
“现在日均加工2000至4000斤牛奶,用人工搅拌已经忙不过来了。”陶高说,她每年都能销售200多万元的产品。
如今,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已经成为内蒙古传统奶食品的发展趋势。在陶高所在的正蓝旗,有100多个制作奶食品的厂子。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牧民们将祖辈传下的手艺与现代人们的需求相结合,让传统奶食品在传承中焕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