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王理略 通讯员 鄂文旅 陈绪开
夜幕低垂,贡水河两岸华灯初上。文澜桥下,土家儿女的欢歌与游客的笑声交织;兴隆老街里,非遗传承人敲响三棒鼓,西兰卡普织机的咔嗒声应和着茶香;远处竹筏上的“打铁花”表演绽放金辉,与岸边15000余个亮着灯的公共停车位共同勾勒出一幅热闹图景——这是鄂西小城宣恩的夏夜,也是一场由夜间文旅撬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从寂寂无名的深山小城,到全省唯一以县城为支撑的开放式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宣恩用7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仙山贡水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15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92.4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5万余人就业,市场主体增长66%。这份“共富经”的密码,藏在山水与文化的交融里,写在业态与服务的创新中。
文化为魂:让老技艺长出新“钱景”
“文化在场”是宣恩夜间文旅的初心,也是撬动共富的第一块基石。7月17日启幕的水上女儿会上,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举着水盆加入千人水仗,水花里藏着“玩水祈福”的古老习俗;几步之遥的非遗工坊内,游客跟着传承人学织西兰卡普,让博物馆里的“土家织锦”变成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为让文化“活”起来,宣恩走出了“传统+现代”的融合路。凌波桥被改造成巨型屏幕,“数字瀑布”随土家打溜子节奏律动;“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光影秀用全息技术重现“七仙女传说”,让苗族古歌与激光束在夜空共舞。正如当地文旅局局长所说:“要让游客在泼水时想起‘幺妹儿过河’的民歌,让文化从背景板变成体验核。”
文化的吸引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兴隆老街以“非遗+旅拍”焕新后,2023年获评湖北省旅游名街,商户年收入平均增长40%;“宣恩烤活鱼”从街头小吃变成地标美食,2024年消费活鱼约116万条,销售额超3亿元。老技艺长出新“钱景”,正是文化赋能共富的鲜活注脚。
业态织网:全链条消费激活“夜经济”
“游客来了,更要留得住、消费得舒心”,这是宣恩破局的关键。在3.6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内,“四桥三街两楼一廊”的空间骨架上,已织就“夜游、夜演、夜娱、夜宿、夜味、夜购”的全链条消费网。
“龙游贡水”“宣恩贡秀”两大拳头产品,2024年累计营收突破2000万元,龙游贡水当日最高收入突破28万元,成为引客留客的关键一招。“闫小姐的晚宴”沉浸式情景剧让观众化身剧情主角,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60%;连办17年的水上运动会升级为“文体旅综合体”,2025年“浪漫宣恩嗨一夏”系列活动中,29个项目让游客从白天的“水上拔河”玩到夜晚的“浪花音乐汇”。
业态创新让商户与游客共赢。民族风情街的“一元摊位”让村民零门槛创业,惹溪街的“烤活鱼一条街”通过协会自律实现明码标价,兴隆老街采用“联营抽成”模式降低入驻门槛,商户入驻率从不足30%跃升至87%。“以前守着铺子等客来,现在景区统一运营,旺季一天能赚过去一个月的钱。”老街商户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心声。
合力托底:多方协同守护“长红”底色
“网红”变“长红”,考验的是协同能力。在宣恩,政府、企业、村民形成了共护共富的合力。
政府搭好“舞台”:15座A级旅游厕所、每50米1处休闲座椅、机关单位停车场免费开放,让游客宾至如归;“红黑榜”制度规范市场,智慧平台实现人流预警智能化,旺季每50米1名救生员筑牢安全网。
企业唱好“主角”: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30岁以下员工占比超80%,推出“夜游+夜宿”套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整合酒店、餐饮资源,2024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76.1%,入选全国十大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案例。
村民当好“主人”:从民宿老板到文化讲解员,从游船安全员到非遗传承人,5万余人在产业链上找到岗位。“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教游客跳八宝铜铃舞,既能赚钱又能守着家。”土家族村民向大哥的笑容里,藏着共富的温度。
夜幕更深,贡水河畔的歌声依旧。这歌声里,有游客的尽兴,有商户的踏实,更有一座小城用7年时间写就的答案:文旅融合的路,本就是一条共富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