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在云居寺的石经山上,坐落着一座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特殊洞穴 —— 雷音洞。它又称华严堂、千佛殿,是石经山九个藏经洞中唯一可供游人进入参观的洞穴,在房山石经的传承与保存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房山石经的镌刻始于隋大业年间,由僧人静琬法师开创。鉴于历史上“三武一宗” 灭佛活动对佛经和佛像的破坏,静琬法师遍访名山大川后,选择在盛产汉白玉石的古怀玉乡刊刻石经,此后弟子代代相传,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共刻石经 1122 部 3572 卷,计 14278 块,造就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这些石经分两处保存,石经山九个藏经洞藏有 4196 块,云居寺内石经地宫中藏有 10082 块,而雷音洞便是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中的第五号洞。
雷音洞的非凡意义,远不止于藏经功能。2012 年 9 月,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依据洞内密藏的佛舍利题记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雷音洞建成于隋大业十二年(616 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这座佛殿距今已有 1409 年,现存遗物中 95% 均为初始构建,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
作为佛殿,雷音洞的营造堪称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其面积达83.8平方米,最长边 11.07 米,最短边 7.47 米,呈不规则方形,但大门轴线、佛舍利地穴轴线、正壁轴线严格对位,四根千佛柱的几何中心点与舍利地穴中心点完全重合,足见营造前经过精密测量与设计。
雷音洞内由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这四根石柱堪称隋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也是其作为礼佛场所的直接见证。
柱上雕刻着 1056 尊菩萨造像,皆为结跏跌座,头部有高肉髻,背光呈尖拱型,身披对开袒胸大衣,手部结各式印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且每尊造像旁都标注着各自的名号,因此也被称为千佛柱。
据史料记载,明代居士张普旺曾虔诚地为千佛柱镀金,虽如今金层已脱落,但仍能想见其昔日的庄严与华美。
雷音洞的四壁为人工构建的牢固石衬墙,镶嵌着 146 块石经,收录《妙法莲花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 19 种经典。
这些石经的镶嵌工艺堪称一绝:经版与衬墙间未用任何粘合剂,仅通过精巧的镶嵌、卡位工艺固定,历经 1400 年,除少数几块曾脱落外,大部分完好如初。尤其在经版墙的转角处以楔形的石柱和精细的石构件将经版与墙之间的空隙牢固结合,在 “细枝末节” 中显示出极其高超的工艺。
雷音洞的珍贵之处不止于石经,1981 年 11 月 27 日,洞内拜石下出土了两粒赤色佛祖舍利,据史料记载,它们为隋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所赐,是 2500 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的结晶体,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1981年石经山雷音洞佛舍利发掘
雷音洞集 “我国现存最早佛殿”
“隋代雕刻艺术”“千年石经与精湛工艺”
“佛宝舍利出土处” 于一体,
见证了房山石经的千年传承,
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其中的历史奥秘与文化魅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