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3小时前
#创作挑战赛九期#
凌云峰的晨雾还没散,莫言师太就把一盘糙米卷放在了甄嬛面前。粗陶盘里摆着四个灰扑扑的卷子,表皮还沾着点麸皮,她粗声说:“庙里没什么好东西,垫垫肚子吧。”这带着麦香的扎实,比宫里的山珍更能撑住身子,像极了莫言的性子,糙得硌人却藏着实在的暖。
清代寺庙常以“杂粮面食”待客,《素食说略》里“糙面卷”是修行者的常食。五台山的禅房里,僧人用糙米磨粉做面食,说“粗食能清心,不坠贪嗔痴”。你看剧中那卷,糙米的褐带着自然的纹理,蒸得发胀的表皮有细密的气孔,掰开来能看见掺着的野菜碎,像极了甄嬛在凌云峰的日子,褪去浮华后只剩筋骨。
做这卷得用带麸皮的糙米,市场上挑那种颗粒完整、磨得不算太细的粉,清代叫“粗穀面”,说“留皮存性,最养脾胃”。加少量小麦粉增加黏性,像莫言给甄嬛的支撑,不多却关键。温水和面,揉到能成团却不光滑,这粗糙的手感像山路的石子,带着原始的力量。
剧中莫言做这卷有个诀窍:掺切碎的灰灰菜,说“野菜败火,配糙米最相宜”。她总在春天采最新鲜的野菜,开水焯过挤干水分,和面团揉在一起,绿点点缀在褐面里,像极了绝境里冒出的生机。分成小剂子,擀成椭圆饼,卷成筒状,边缘捏出三道褶,说“这叫‘三折经’,吃了能静心”。
竹屉垫上玉米叶,把糙米卷码上去,大火蒸一刻钟,揭开盖子时,麦香混着草香漫出来,卷子胀得像庙里的木鱼,扎实得让人安心。当年甄嬛刚到凌云峰,咳得直不起腰,莫言就用这卷就着咸菜喂她,说“活着才有指望”。那糙面剌得嗓子发紧,却让她咬着牙咽下了所有委屈——这滋味里藏着的,是“活下去”的韧劲。
果郡王第一次在凌云峰吃到这卷,嚼得满脸通红,说“比府里的糕点有嚼头”。莫言白他一眼:“吃粗食也堵不上你的嘴。”其实是懂这简单里藏着的,是“返璞归真”的自在。你看剧里甄嬛捧着糙米卷的样子,手指捏着粗糙的表皮,眼神却一天天亮起来,这食物像给了她重新站起的力气。
处理糙米有讲究,磨粉前得用清水淘洗三遍,去净沙土,像做人得洗尽铅华才见本真。野菜一定要焯熟,不然会涩,像伤口得晾透了才会愈合。蒸的时候别盖太严,让蒸汽稍微散点,免得卷子软塌,像性子得带点硬气才撑得住事。
现在做这卷,没有灰灰菜可以用荠菜代替,糙米也能打成粉,只是少了点亲手磨面的质朴。蒸好的糙米卷配着腐乳吃,糙香混着咸鲜,比白馒头更有嚼头。家人围坐吃早餐,老人说“这东西刮油”,年轻人啃着说“比面包顶饱”,这场景像极了没有身份悬殊的平等,简单却踏实。
试着做一次吧,当糙米的粗粝在舌尖慢慢化开,麦香漫到鼻尖时,你或许会懂为什么甄嬛在凌云峰离不了这卷。它没有复杂的工序,却把绝境里的坚韧、平凡中的力量全揉在里面,就像那些说不出口的倔强,都藏在这一口扎实里,等着你慢慢尝明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