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在云南,吃野生菌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每逢雨后,市集上就开始热闹起来,菌子的香气和叫卖声在清晨的空气中交织。见手青、干巴菌、鸡油菌……琳琅满目,仿佛大山馈赠给城市的一场盛宴。如今价格动辄上百,依旧挡不住人们趋之若鹜的热情。可我总觉得,如今的野生菌,少了些野性,多了点精致;少了些原味,多了点"包装"。那些真正从深山中背出来的菌子,现在又能有几多?
想起十几年前在昆明,见手青还是昆明城里常见的饭桌菜,虽然不便宜,却还吃得起。那时候人少、旅游也不火,山里的菌子多,卖的人多,吃的人却不算多,大多是本地人,食之自然,吃的是真正的野生货。如今,随着人工种植的技术日益精进,市场上的所谓"野生",到底有多少是真正从山野深处采来的,我打了个问号。
这些年,城市越来越热闹,而"野"却越来越稀有。这种落差感,在我回老家的时候更是明显。
我老家在豫西,一到连绵阴雨的季节,土地松软湿润,就会长出一种叫"地抓"的东西。那是一种类似泡发木耳的黑色薄片,薄薄的,贴着地皮长,只有蹲下细看才能发现。小时候,跟着母亲或者姐姐,顶着湿意去山坡或者路边抓地抓。用手一把一把地从地上"抠"起来,带回家洗净,炒着吃,滑滑的,有一种淡淡的泥土香。我一直觉得,那是土地最温柔的馈赠。
可现在,地抓少了。也许是因为人们搬离了村庄,搬去了县城,生活方式大变;也许是土地少人照料,野物便懒得生长。抑或是人心变了,不再耐得住这般蹲地找寻的寂寞。
不过,野生的小蒜倒是出奇的多起来。春天一到,大姐和妹妹常常结伴回老家那片荒地上转一圈,不消一上午,就能带回满筐的小蒜。有的已经长成蒜苗大小,个头比我小时候见的都大。洗净晾干,用油一炸,封瓶封口。味道香极了。我每次回家,大姐都会给我装上两瓶,说是留着我吃面条时放一勺,"那味儿才够!"
我记得小时候的春天,也跟着姐姐去挖小蒜。那时候,地里零星分布着,草丛底下才能找到几棵。小小的根须藏在泥里,要用镢头慢慢地抠。找到一棵大一点儿,便像捡到了宝。那时候的人啊,真是饿傻了,为了一顿饭、一口菜,跑遍山头田边也不觉得累。
而如今,生活富裕了,没人再指望山里的野味填饱肚子。可正因为如此,那些藏在泥土里的味道,反而显得弥足珍贵。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它们让人记起了过去。记起我们曾怎样用手挖过泥,怎样用汗水换来一口饭菜的香。
或许,这就是"野"的意义。它不是奢侈的食材,也不是时髦的标签,而是一种生活的记忆,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最真诚的连接。
如今每次在昆明吃着一勺油炸小蒜,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风、雨和泥土的味道,想起那一片片曾经带给我们希望的地抓,还有那一双双在地头翻找的手。那不只是味道,更是人间最真实的生活。
彩云之南裕华村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