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小时前
8月7日上午,市规划展览馆四层报告厅内,六张白纸在水中缓缓浮现色彩,拼合成景山南望中轴线的壮美画卷,“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随之启幕。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老城保护迈入新时代。一周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影像展亮相,构建出市民家门口的“城市记忆博物馆”,192幅摄影作品和两部影片藏着北京人的记忆与温度。
展览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共同主办,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支持,以中、英、法三语呈现。
人民城市人民建,北京中轴线现在和将来都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影像专委会专家王引
展览分序厅、尾厅及三大板块,“中正和合”展现中轴线哲学底蕴,“美美与共”凸显遗产美学,“生生不息”聚焦老城新生。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交织,AI科技与艺术装置交融,观众还能在“名城会客厅”小憩交流,仿佛置身一座可触摸的城市记忆库。
这场展览最动人处,在于市民成了主要创作者。2024年底,“四季中轴线”摄影征集活动发起,200多位普通人拿起相机——退休教师拍下钟鼓楼的初雪,大学生定格前门夏日的烟火气,社区居民记录永定门的秋枫。从750余件投稿中精选的150幅作品,构成展览主干。在这里,还能看到小学生用彩笔描绘的“我眼中的中轴线”,童声解说的视频稚嫩却真诚。
镜头下的中轴线,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从前门胡同到地安门大街,照片里找得到童年影子。
——现场观众
展览现场展品来源丰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历史影像档案,填补了“新中国视角”空白——50年代重要建筑影像、60年代大街立面街片,加上今昔对比的画面诉说着变迁。更有14组同视角影像,与原创制作新旧对比视频一起,生动呈现申遗带来的老城人居环境的蝶变:陈旧胡同变文化街区,杂乱街角成绿意空间。
展览坚持“国际化”却不失亲和。中、英、法三语展板与解说,让外国友人读懂中轴线——它不只是建筑秩序,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对市民而言,这里成了生动的“名城文化课”。
带孩子来,就像上一堂互动历史课,视频里解释中轴线为何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孩子听得入迷。
——现场观众
展览计划开放一年以上,其间计划不定期举办“中轴沙龙”,邀请摄影师分享创作故事、规划师解读老城更新案例、居民讲述胡同变迁记忆,同时设置“公众开放日”,观众可带自己拍摄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照片参与线下交流,优秀作品还将不定期补充到展陈中。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