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一捧茶叶、半壶水,冲泡出一缸“避暑茶”。
在贵阳南明区青云市集内的黔里非遗贵阳记忆博物馆里,这间由贵阳针织厂改造而成的茶馆,正以最朴素的姿态,续写着百年老宅的城市新生。
式微的茶馆,寻“烟火气”回归
“我们想做有地方烟火气的茶品牌。”黔里青云茶馆主理人蒋开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长于热闹街市的“避暑茶”。
随着青云市集成为城市旅游“网红地”,他却敏锐地发现,具有地方文化属性的业态正逐渐减少,与周边居民的关联也愈发薄弱。而这,恰好成了他重启老茶馆的契机。
蒋开雄深知贵阳人与茶的缘分。解放初期,这座城市的茶馆数量曾达300余家,茶桌旁的家长里短、市井喧嚣,是老贵阳最鲜活的画面。
闹市中找寻城市一隅“烟火气”。
但随着时代变迁,茶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让他始终觉得“十分可惜”。在他看来,茶本就该是贵阳人悠闲安逸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的传播应该在市井,活跃在邻里街坊的交流中”,而非被过度包装成远离生活的“高端符号”。
让蒋开雄惊喜的是,青云路周边聚集的老住户与老菜场,为茶馆注入了天然的“烟火气”。
蒋开雄正在泡茶。
“很多茶客都是从菜场过来的,早上10点进店,坐到下午两三点,正好与外地游客形成交集。” 他说,这种本地人与游客的自然互动,让贵阳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顺着茶香悄然传播,而茶馆墙上的老照片,更成了串联起乡愁记忆、老城故事的纽带。
“坝坝茶”里,藏传统与新意
如何让老茶馆吸引年轻人?蒋开雄的答案藏在“坝坝茶”的空间里。
如今,茶馆85%以上的客群是年轻女性,这一数据印证着他们的探索成效。“传统茶馆要生存,必须在变化中找到文化属性。”蒋开雄说,他们拒绝将茶馆打造成“网红打卡地”,而是以“低价、自在” 为核心,让年轻人在茶桌旁感受久违的松弛——一杯茶、一盘花生、一碟瓜子,形式简单却纯粹,恰是传统饮茶最本真的模样。
一杯茶、一盘花生、一碟瓜子,恰是传统饮茶最本真的模样。
与此同时,“贵州的茶真的不赖”是蒋开雄反复强调的骄傲。作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的省份,贵州茶以“干净”闻名,“好山好水出好茶,给世界一杯干净茶”的理念,也成了茶馆推广的核心。
通过“茶馆 非遗”“茶馆 文创”“茶馆 旅拍”等多元形式,他们让茶与贵州的民族文化、在地故事深度绑定,让年轻人在品茶时,既能触摸传统,也能发现新意。
避暑茶里,盼来“遍地茶香”
茶里装着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
当新茶饮凭借爆款逻辑席卷市场时,蒋开雄坦言,“作为老茶馆,从盈利上比不了。”
但他更看重传统茶馆的社会价值。“老茶馆都有地方文化属性,一杯茶里装着的是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只有当贵阳的茶文化真正兴起,才能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乃至贵州背后的多彩故事。
一杯“避暑茶”里看贵阳城市文化价值。
如今,“避暑茶”的推出正是他们结合贵州气候优势的一次探索。蒋开雄希望,这杯带着清凉的茶能让更多人认识贵州茶的品质与历史底蕴,更能成为城市文旅中的一抹文化亮色。
“在城市游中有了茶馆,就多了些文化空间,多了些老城的展示窗口。”他说,无论是找回七八十年代的喝茶氛围,还是融合创新元素,核心都是“让茶馆回归老百姓的生活”。
记忆是馆中动人的图景。
对于未来,蒋开雄有个朴素的期待,“经过3至5年的孵化,或许贵阳的茶馆能回到解放初期300多家的规模。”在他看来,无论是老茶馆、坝坝茶,还是主题性演出茶馆,都能融入贵阳的避暑旅居优势。
“让茶馆遍地开花,让烟火气与文化味真正扎根在城市里”。茶香袅袅中,这杯“避暑茶”何尝不是贵州以文兴旅的另一种期待?
相关链接:
【天眼观察】到贵阳,喝碗茶!从思乡茶到避暑茶,一口穿越80年
【天眼观察】“贵州省汤”刚刷屏,贵州“避暑茶”又来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周睿 熊江睿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