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客户端2小时前
南都讯 8月11日下午,深圳坪山区丹梓大道地下60米深处,中铁三局“坪山东4号”盾构机稳步掘进完成500环,累计突破千米大关。在全程紧邻既有厦深铁路高铁桥梁侧下方复杂地质条件下,这一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工程进度,更是对精细化安全管控体系的严峻考验与胜利印证。
坪山东隧道全长27.885千米,连接深圳与惠州,设计时速350千米,采用单洞双线结构。其中5.38千米的绿梓盾构段,由直径14.34米的“坪山东-4号”超大盾构独头掘进。其最显著挑战在于隧道走向与既有的营业线厦深铁路并行,最小水平间距8.6米,如同在精密运转的“大动脉”下方进行大型手术,沉降控制须以毫米级精度衡量,任何微扰都可能牵动城市交通脉搏。
项目团队以“安全零容忍、掘进智能化”为原则,构建起多维防护体系。例如,基于地质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报双印证,构建高精度地质模型,模型实时更新,预判前方溶洞、破碎带、富水等风险点,实时优化掘进参数。盾构运行“智”在掌控,依托智能监控中心对盾构姿态、泥水仓压力、注浆参数、刀具磨损等关键数据实时管控分析。在沉降控制方面,既有线采用自动化沉降监测系统,每个桥墩布设4个自动化监测点位,形成严密的“神经感知网络”。工序衔接“快”而有序,管片拼装、箱涵拼装、刀具更换、物料运输等关键环节优化至分钟管控。
“掘进累计突破一千米,风险管控的压力并未减轻分毫,反而要求我们更加警惕。”中铁三局现场盾构工程师坦言,“沉降数据哪怕只跳动0.5毫米,都牵动管理人员神经,推动加密复测。确保‘零侵界、零扰动’,是悬在头顶的硬约束。”
在掘进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每千米地质手册、设备分区包保、人员责任分工等制度,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整掘进参数;同时实施“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采用常压刀盘,配备刀具磨损监测系统,建立“一刀一档案”,精准识别刀具磨损情况,大幅提升了安全换刀效率,已顺利通过硬岩、软硬不均、风化深槽等地层,“坪山东4号”正稳步推进,主机运行状态良好,管片拼装质量受控。
深汕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五铁五高”外联交通的关键一环。项目建成后,将强化大湾区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带的高速联系,实现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高频便捷连接,对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入大湾区、实现深汕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艳丽 通讯员 杨彦勇 苗永军 董靖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