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老张在菜市场摆摊卖了二十年豆腐,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浆,日头偏西时收摊。他总说这巷子像口井,他就是井里的蛤蟆,这辈子也跳不出去。
直到那天,一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蹲在摊前,指着嫩豆腐问:“师傅,您这卤水点得匀,是用的青石磨吧?”
老张抬头,见男人袖口别着支钢笔,倒像个读书人。“您懂行?”
“我爷爷以前也开豆腐坊,”男人笑了,“他总说,好豆腐得三分磨七分等,急不得。”
这话戳中了老张的心事。他想起十五岁那年,爹在磨房教他点卤水,木勺搅动时,豆浆里慢慢浮起的嫩白,像初春河里刚化的冰。后来爹走了,磨房改成了超市,他带着那盘青石磨搬进巷子,守着这点手艺,一晃就是半生。
男人买了块豆腐,临走时留了张名片:“我在文化馆工作,想做个老手艺纪录片,您要是有空……”
老张捏着名片,指腹蹭过“李默”两个字,突然想起什么。他翻出床底的旧木箱,从褪色的蓝布包里抖落张泛黄的照片——两个半大的小子蹲在磨房门口,手里各举着块热豆腐,笑得露出豁牙。左边那个是他,右边那个,眉眼竟和李默有七分像。
“这是……”李默来看拍摄场地时,指着照片愣住了。
“你爷爷,”老张指着照片里的豁牙小子,“当年总偷我家刚出锅的豆腐,被我爹追着打。”
李默眼眶红了。他说爷爷走前总念叨个“小张”,说欠人家一筐新黄豆,还说那孩子磨的豆腐,比蜜还甜。
拍纪录片那天,老张特意支起青石磨。李默蹲在旁边看,阳光穿过磨盘的纹路,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影。磨浆声咕噜噜响,像极了几十年前那个清晨,两个半大的孩子围着磨盘打转,等着第一块热豆腐出锅。
收摊时,李默要请老张吃饭。穿过菜市场的烟火气,老张忽然觉得,这巷子好像也没那么像口井。他守着豆腐摊,以为日子就这么磨下去,却不知几十年前撒下的种子,早就在时光里生了根,绕了个大圈,又长回了眼前。
这世界就是这样,大到你以为这辈子只能困在一方天地,小到一个转身,就撞见了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人旧事。就像那盘青石磨,转啊转,把日子磨成了浆,也把散落的缘分,磨成了恰好的重逢。
#创作挑战赛九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