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9-08 18:21
2025年7月12日至15日,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豫西古韵”实践团8名师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的足迹,奔赴河南四大历史遗址,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思政实践。四幕现场课堂,以“开放、和平、民生、匠心”为主题,在千年遗迹的见证下,完成了一场与历史的青春对话。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驼铃新韵,开放胸怀
7月12日,师生们围拢在复原的唐代古道上,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百国朝贺”的盛景。出土的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胡商俑的尖顶毡帽,仿佛讲述着昔日繁华。一个丝路市集在眼前生动再现:同学们结合专业所长,通过模仿千年前古人的舞姿,得以亲身体验其生命韵律,深入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展柜中的牡丹瓷、丝绸等中原瑰宝与西域香料、琉璃器交相辉映,让人深切体悟“互利共赢”的真谛。遗址大屏上,唐代市集画面与现代集装箱码头实时叠映,驼铃声仿佛化作汽笛长鸣。学生贾云哲感慨:我们要“传承千年商路的开放基因,为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烽燧无言,和平守望
7月13日,循秦岭余脉的狭长古道深入,斑驳的汉函谷关巍然矗立。师生们与讲解员共赴一堂“守护和平”的实景课:讲解员娓娓道来,古时关隘“定时启闭、分道查验”的制度,堪称最早的“快速通关”,既保安全又畅商旅。步入地下展馆,“守关一日,护民一方”的城砖铭文与象征现代维和力量的蓝盔影像同框陈列,两千年的守护精神在此交汇。登临关楼,驼铃仿佛穿越而来——东来西往的商队满载丝绸、瓷器,踏出漫长商道 ,将东方文明远播异域;放眼当下,钢铁列车呼啸西去,古关隘与中欧班列遥相呼应。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蓬勃在此交汇,令人心生敬畏,亦满怀憧憬。带队教师王颖感叹:“从古老关隘到维和蓝盔,中华民族守护和平的信念从未改变,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青石留痕,民生温度
7月14日,走进陕州区崤山深处的石壕古道,实践团将课堂搬到了村民的老槐树下、玉米地和豆角架旁。村民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流涌出,感慨道:“过去挑水要走二里坡,现在路通到家门口,方便了许多!”学生们跟着村民来到菜地,在烟火气中真切体会“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带队教师赵金晶总结道:“丝路的繁荣根基在民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落脚点同样在百姓的幸福生活。”
汉魏洛阳城遗址
——夯土匠心,毫厘乾坤
7月15日,在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师生们与文保工作者一同探寻“工匠精神”的密码。他们手持标尺,亲测宫城西南墙的精度——误差竟不足2毫米;触摸着古人留下的绳墨黑线,感受“毫厘定乾坤”的严谨。青铜榫卯构件上“物勒工名”的铭文,展示了古代的质量终身追责制。现代文保技术如露明覆罩、植物标识、可逆钢结构博物馆的应用,则让“新建筑”与“旧遗址”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对话。夕阳为古老的阊阖门遗址镀上金辉,指尖抚过古道青石,师生们心口一热,不由齐声:昔日匠人以瓦当托举丝路起点,今日我们以精益求精托举民族复兴。(文·图|贾云哲)
来源丨舞院之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