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3小时前
46年常演不衰,历久弥新。8月28日至9月1日,甘肃省歌舞剧院2025年新版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焕新”演出在甘肃大剧院接受家乡观众的检阅。作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之作、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类大型舞台剧项目,新版《丝路花雨》以“守敦煌舞韵之根,创时代表达之新”为核心理念,通过敦煌舞蹈的传神复原、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创新,为观众带来穿越千年的文化别样体验,为这张甘肃文化名片加入了新的注解。
9月20日,2025新版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根据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修整后,将作为第八届敦煌文博会开幕演出震撼首演,在紧张的备战间隙,奔流新闻记者对话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沛,听他讲述2025新版《丝路花雨》出炉的幕后故事。
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沛
缘起:致敬经典“再出发”
记者:1979原版《丝路花雨》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已成为甘肃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在这样一个高峰之后,是什么契机和动力,促使剧院下决心创排“新版”?
张沛:随着时代的发展,《丝路花雨》经历了多次版本迭代与创新提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其鼎盛时期,国内外巡演不断。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优秀舞剧作品不断涌现,《丝路花雨》面临着新的挑战。2008年,甘肃省歌舞剧院重排《丝路花雨》,为北京奥运会献礼演出,当时在故事主体结构不变、音乐主旋律不变、敦煌舞特色风格不变的情况下,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改编,在音乐设计上由以民乐为主改为以交响乐为主,既添加了时尚元素,又使舞剧更具时代感、观赏性和感染力。
时隔八年,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献礼演出量身打造的2016版《丝路花雨》,让这部经典作品以新的姿态持续焕发生机,但是由于这个版本体量大,仅演职人员就达到了180人,不适合进行市场化运营,目前演出的都是2008版。
2024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甘肃省“八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其中有一项就是舞剧《丝路花雨》综合提升,我们以此为抓手和契机,从单纯模仿到神行复原,再到创新焕新,用无限敬畏态度,交出了一份书写守根与创新平衡的答卷。
记者:从导演的选择到提升方案的确定,剧组做了哪些工作?
张沛:《丝路花雨》作为我省的文化名片,提升工作绝非儿戏,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经典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艺术的尊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谨慎”成了工作常态。经过多方对接选择洽谈后,2024年10月正式签约北京闲舞人工作室赵小刚导演团队,同时舞美、服装、多媒体等主创团队也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艺术人才,为该剧的创新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保障。
新版《丝路花雨》排练现场
在确定创作理念时,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的支持与指导下,经甘肃演艺集团的统筹与协调,剧院邀请敦煌研究院学者、舞蹈理论家、老一辈艺术家等共同擘画提升方向,通过多轮提升研讨会确定创作理念。
我们希望通过当下人的审美去致敬经典,在和导演进行多次沟通后,最终决定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守正创新,回到“原点”再出发。
守正:深挖和传承敦煌舞之魂
记者:“敦煌舞”是《丝路花雨》的灵魂,提升版在继承“S型”体态、反弹琵琶、飞天伎乐等经典敦煌舞姿方面,如何确保舞蹈语汇的“纯正性”?
张沛:作为中国民族舞剧的里程碑之作,《丝路花雨》首创了敦煌舞这一独特的舞蹈流派,大量舞蹈动作、造型都来自敦煌壁画,成了“活化”敦煌的密码。目前新一代的舞蹈演员,基本没有参与过1979原版《丝路花雨》的演出,所以我们首先对原版进行恢复,但是当演员真正进入原版排练的时候,才发现舞蹈动作、演员的眼神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恢复并不是完全复刻1979版,而是找回来再创作,在恢复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提炼、重新解构、重新创作。
在新版中,我们把1979原版中的很多经典舞段都“找”回来,比如说序幕的“双飞天”。原版《丝路花雨》中运用飞天车的方式,让飞天在舞台上飞起来,画面非常震撼,这种表现形式到现在都很高级,演员不受舞台的限制,上下翻飞,仿佛在云层中忽隐忽现,新版恢复了飞天、六臂神等经典造型,让观众重温早期版本的经典元素,重新设计的飞天车,依据现在的舞台标准,将高度从之前的3.5米升高到5.5米,实现了壁画中飞天祥云漫步在舞台还原。
同时,导演组在坚守“S型三道弯”经典体态的基础上,恢复了“荷花童子”“凭栏仙女”“天宫伎乐”等经典舞段,运用实景的手段将壁画中天堂圣境完美复刻,使舞台画面更加丰富饱满;恢复了宫花、旗仗等元素,营造出更加盛大的宫廷氛围和盛唐气象;原版中的迦陵频伽“美音鸟”,之前都是由女性角色来展现,这一次导演大胆尝试起用男舞蹈演员来演绎,同时加入气势恢宏的男子羯鼓舞,使舞蹈更有力量感,展现盛唐时期的阳刚之气。谢幕环节还设计了“彩蛋”,播放46年的剧目回顾视频致敬经典。
新版《丝路花雨》排练现场
记者:新版《丝路花雨》在舞美、灯光、多媒体视觉上有很大提升。这些新技术手段是如何服务于剧情的?
张沛:2025新版《丝路花雨》主打“回归”,在对1979版进行原貌恢复的前提下,灯、服、道、效、化都进行了整体提升。但是,目前呈现出来的并不是2025新版的最终形态,舞美的呈现和数字化多媒体的运用,还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需要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比如风沙的场景,在1979原版的音乐中有所展现,到2008版是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提升版则是通过投影加一层纱幕来呈现效果,这是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手段一定要用巧用好用妙,使用过多可能会影响到作品原本的韵味,不使用又会感觉老套,不论是数字多媒体的激光投影还是数字化的呈现,最终都是为舞台服务的,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舞台艺术的平衡点,是当下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这次对敦煌乐器的提升基本做到了仿真效果,乐器上的图案都是依据敦煌壁画中的元素勾画出来的,包括服装设计也是结合了古代服饰和现代审美,参考采用壁画色调、款式,既保留了传统服饰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在力求精美的同时,达到传播推广敦煌文化的效果。
总之,一个艺术品的成熟是反复打磨的结果,我们会根据专家、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和反馈,不断进行修改,最终达到相对完美的效果。
新版《丝路花雨》排练现场
记者: 在排练过程中,剧组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张沛: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我们可敬可爱的“丝路花雨人”,剧组从2024年11月进入排练厅,一直到今年8月才搬上舞台,这期间要同时兼顾演出和排练。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完成大大小小218场演出,其中舞剧《丝路花雨》演出达到53场。尤其是7月份中旬以来,演出更加密集,演员们非常辛苦,白天排练提升版,晚上直接进剧场演出2008版,很多时候外地的舞台都成了我们的排练场,到9月初,剧组在45天的时间里辗转新疆、兰州、宁夏、成都、上海等多地,先后演出30场《丝路花雨》。让我感动的是,在如此“满”的情况下,大家怀揣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艺术梦想,用坚持、坚韧、坚守的丝路花雨精神,圆满完成了演出和排练任务。
展望:敦煌艺术的当代表达
记者:“丝路花雨人”的精神值得钦佩,下一步,《丝路花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什么新的设想?
张沛:为适应新的市场变化,目前我们也在开发新业态,打造丝路花雨文化IP,研发文创产品,目前已经制作了印有敦煌壁画经变图、丝路花雨造型图的团扇,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敦煌舞的卡牌、盲盒也在和相关设计公司进行沟通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新版演出过程中,中场休息特别增加了主要演员和观众互动环节,“神笔张”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并且给观众赠送“反弹琵琶”勾线图。下一步,“英娘”“窦虎”都可能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赠送小簪子、长命锁等带有丝路花雨特定元素的小礼品,这些小礼品能否作为文创产品进行开发,也是我们为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想要去尝试的。文创产品作为《丝路花雨》的衍生产品,也许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能够成为《丝路花雨》和观众连接的纽带,起到推动丝路花雨更加深入人心的效果。
新版《丝路花雨》排练现场
在“丝路花雨品牌”打造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想法:2025新版《丝路花雨》达到设想的效果后,我们希望能够让民乐团和舞蹈团共同完成现场演奏版《丝路花雨》,同时打算推出《丝路花雨》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此外还可以截取经典音乐搞《丝路花雨》小型室内音乐会等。
截至目前,舞剧《丝路花雨》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超4000场,观众近550万人次,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随着赴国外演出成本越来越高,整剧进行商业演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丝路花雨》通过演出已经衍生出很多经典舞蹈作品,像“荷花童子”“千佛”,包括英娘的“长绸舞”“盘上舞”“反弹琵琶”等,这些作品都可以组合起来,跟随主题乐舞《相约千年》《乐舞敦煌》《魅力丝路》等敦煌文化品牌出访演出,当然我们更希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继续开启《丝路花雨》海外巡展演,更好地实现敦煌文化与国际舞台的对话。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平丽艳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