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1小时前
从兰州到包头,1200公里黄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一段漂游的故事。在兰州大学116周年校庆到来前夕,一场跨越1200公里的黄河漂游活动成为献给母校最特别的贺礼。牵头策划这场壮举的,是兰大管理学院退休教授苏云。
苏云和团队成员下水前
9月17日兰州大学116周年校庆当天,奔流新闻记者在该校榆中校区见到苏云教授时,他皮肤黝黑,手臂上还留着日晒的痕迹,这是41天黄河漂游留给他最直观的印记。谈及这场漂游,他的眼中透着如年轻人般热忱的目光。
用漂游重续26年前的精神之约
这场跨越三省区的漂游,于今年7月21日在兰州黄河母亲雕塑前正式启航,活动由苏云牵头策划,兰州冬泳协会主席吴喜林结伴同行,兰州大学MBA学生程琪与另一名队员负责后勤保障。
“策划这场漂游,一是为母校116周年校庆献礼,二是想把26年前兰大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从小生活在兰大校园里的子弟,苏云话语中满是对母校的深情。
时间回溯到1999年,兰州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一支由该校师生、记者组成的考察队,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完成了兰州至包头段黄河漂流,成为近50年来该河段的首次羊皮筏子漂流壮举。26年后,已退休的苏云决定以更具挑战性的方式续写这段故事——全程1200公里徒手漂游。
“当年参与羊皮筏子漂流的师生,如今在各自岗位上都很优秀,我相信当年那一段神奇的、难忘的经历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苏云希望将这种“敢想敢试、在实践中探索求知”的精神传递给现在的学生。而这份期许,正源于他对教师职责的深刻理解:“为人师的同时也在为己师,老师要做出榜样,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积极向上的性格,还有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活力。而说这些之前,老师得先做到、做好。”
从兰州启程,最终抵达内蒙古包头,这一段黄河干流,既涵盖了甘肃的文化底蕴,也串联起宁夏、内蒙古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能最全面地展现黄河魅力。
“下水后我就坚定了完成的决心,有些困难可能会让活动细节生变,但‘不退缩、不放弃’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苏云说,这段旅程自己用身体丈量了母亲河的壮阔,更用行动践行了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在他看来,教师要行大于言,要实践、示范、树立榜样,要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漂游就是要告诉同学们,搞科研做学问,‘行在前,才能有创新,有行才有新’,这传递的不仅是26年前的精神意志,更是对兰大校训的最好诠释。”
苏云(左)和兰州冬泳协会主席吴喜林
从“母亲河”中读懂成长与感恩
从兰州到包头,黄河水时而平缓温柔,时而险象丛生。其中景泰段是非常危险的一段,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漩涡暗流遍布。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苏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把黄河称为“母亲河”。
他说,41天与黄河的特殊“相处”,自己也从中悟出了和母亲的相处之道:母亲一路的养育、托举之恩,就像黄河水托着我顺流而下一样;漂游中随时出现的暗流、漩涡,就像是黄河母亲在警醒我不能掉以轻心。
苏云感慨:“漂游的经历让自己明白,黄河教给我的道理和母亲教给我的道理是一样的,‘黄河母亲’不仅是对它宽阔温柔形象的比喻,更有现实的意义——它用奉献滋养着沿岸儿女,也用自身的‘脾气’教会人们敬畏与成长。”
沿途的自然风光壮丽,也有感人的故事,一路上受到不少人的关注和帮助。让苏云动容的是,途中,一支来自山西省的救援队,得知他们的活动时,专门驱车赶来,赞助了一些漂游专业装备。每到一地也有当地冬泳协会的 队员加入进来,陪他们游一段,也会在沿途各地上岸与大家交流文化,分享漂游故事,这些跨地域的支持和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了黄河的凝聚力,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生动的载体。
让“黄河故事”以多元形式传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黄河歌谣,每一代人都要把黄河“唱”响亮。作为一名“冬泳人”,每当坐在桨板上小憩时,苏云总会忍不住唱起由他的老师创作的《黄河泳歌》:奔腾的河,欢乐的歌,放眼云天山河辽阔,奔腾的河,欢乐的歌,笑迎日月青春蓬勃……身体随黄河浪涛起伏向前,他和队员们就像曲谱上流动的“音符”。
苏云(右)与程琪、吴喜林
此次活动,苏云和队员们沿途收集了许多民间黄河故事、非遗技艺等素材,未来将通过校园平台与师生分享。同时,将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让更多人认识到“黄河文化宝库”的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关注黄河文旅资源。
如今,漂游活动已圆满落幕,但苏云内心已萌生另一个“黄河计划”。他表示,准备结合红色文化、串联黄河沿途景区和地方冬泳协会,开展漂游黄河接力传递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黄河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
41天的漂游,领略了沿河的壮丽风光、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苏云说,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了沿岸群众如黄河般宽广的胸怀与热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黄河文化、探索黄河发展,让兰大精神与黄河精神一起,在新时代以丰富多元的形式传递下去。
文·图 | 奔流新闻记者张秀芸 实习生李芳洲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市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