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4小时前
清华三位博士,“组团”赴兰州大学任教
清华园里
他们一起探索教育学的真谛
毕业后
他们先后奔赴兰州大学
以“教育者”的身份扎根于此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原教育研究院)
毕业的三位博士
罗杨洋、耿乐乐、杨冬
怀着教育报国的坚定信念
把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西北大地
让我们一起走近
“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
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
清华人扎根兰大
三位老师交出亮眼答卷
从清华园到兰州大学
他们怀揣初心、各展所长
杨冬深耕未来工程教育
致力于补齐西部教育短板
耿乐乐聚焦工程实践
专攻产教融合
罗杨洋搭建教学平台
探索“双肩挑”育人模式
他们正以不同姿态
在兰州大学的讲台上
书写精彩的教育答卷
杨冬作为新生班主任参与迎新工作
2024年从清华毕业的杨冬
已在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以下简称:高教院)
任教一年
于他而言
这片土地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讲台
更是他践行教育理想的一方天地
杨冬迅速转换身份
以青年教师的身份扎根于讲台之上
聚焦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和未来工程教育发展
打造师生共学的天地
耿乐乐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耿乐乐是杨冬同课题组的师兄
2022年从清华毕业后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入职兰州大学
课上,他将课堂主动权交予学生
以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课后,他深耕教育管理与工程教育领域
用质化与量化结合的方法
剖析教育核心问题
以专业与热忱成为学生信赖的
“引路人”
罗杨洋主持兰州大学高教院2025级研究生迎新典礼
教育是一场“向下扎根”的修行
2021年从清华毕业的罗杨洋
入职兰州大学
开启执教生涯的同时
也带去了清华“双肩挑”传统
身为兰州大学高教院的
副教授、副院长
他兼顾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多项工作
以“组织需要就挺身而出”的行动
做“又红又专”的同行者引路人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三位博士
在高等教育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这正是清华人
“立大志、入主流
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生动写照
初心如磐
清华园播下育人种子
杨冬(左)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与导师林健合影
杨冬出生于教育资源贫瘠的陕西农村
“知识改变命运”
是他成长过程中最常听到的话
高考后他被兰州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
人文与理工的深度融合
丰富的研究议题
广阔的应用前景
共同构成教育学对他的独特吸引力
博士阶段
杨冬师从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教授
导师“顶天立地做科研”的殷切叮嘱
让他把目光投向“工程教育智能化”
面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他用前沿研究回应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工程人才”的
时代命题
回望这段求学与科研之路
杨冬感慨道
“清华教会我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要能解决国家需要的真问题”
罗杨洋(中)在博士论文答辩会后与答辩委员合影
罗杨洋的从教初心
是在职业转型、学术探索
与教育价值认同的交织中
逐步沉淀成型的
在清华读博期间
实验室、食堂、
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是他日常的真实写照
但他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本硕阶段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的他
博士期间转为教育学方向
从理工科到教育学的学科思维转换
不仅让他屡屡碰壁
更让他经历了“4年换4个研究方向”的波折
后来
罗杨洋的导师
教育学院韩锡斌教授的一句
“人生就是不断在制定计划
执行计划和总结经验的
过程中迭代推进”
让陷入迷茫的罗杨洋豁然开朗
此后他围绕教育技术学
这一“工科+教育”的交叉领域
深入探索混合教学成绩预测
学习分析系统等方向
他笃定地说
“用技术让教育更公平
就是我要做的事”
耿乐乐作为博士毕业生代表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耿乐乐在本科期间专注学习理论
对真实工程领域的认识和实践比较少
导致工作后存在“学用脱节”的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浏览到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老师
在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
感到兴奋不已
当即决定寻找工程教育的答案
在教育学院读博以后
他跟着导师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
从最初只能看到问题
到后来能提出对策
他终于理解
“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播撒理想
接力传承赴西部
三人虽不是同一时间博士毕业
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兰州大学
这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清华人践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担当
罗杨洋博士毕业照
罗杨洋与耿乐乐在清华求学时
便常交流对未来的规划
两人都对西部发展有着浓厚兴趣
在罗杨洋看来
西部不缺技术
缺的是“把技术用在教育上的人”
在清华读博期间
导师韩锡斌、程建钢跨学科背景的经历
让他意识到
交叉学科人才
在欠发达地区更能发挥作用
他曾在甘肃工作三年
兰州让他更能
平衡“科研、教学与家庭”
这个选择于他而言
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
耿乐乐于博士毕业典礼现场留影
硕士阶段就读兰州大学的耿乐乐
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读博期间
他就常与杨冬聊起兰大的校园往事
这份独特的“回忆连接”
让他们都对回到母校任教满是向往
一批批清华人赴西部工作的择业选择
让他和杨冬形成了共识
“回到西部不是‘吃苦’
而是追随榜样、延续传统”
耿乐乐认为
西部高校最缺
能打通校企合作堵点的人
“我在企业工作过、在清华学习过
刚好能做这件事”
杨冬身着博士学位服在学校图书馆留影
在西部求学20余年的杨冬
去年也追随两位师兄的脚步来到兰大
博士期间
他就多次听罗杨洋、耿乐乐讲述
西部教育的现状与潜力
两位师兄的选择
也坚定了他回西部的决心
“这里有太多教育问题值得研究
有太多学生需要优质教育”
如今
在兰州大学工作的三人
虽研究方向各有侧重
却时常聚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
越来越多的清华人正循着他们的脚步
让知识的力量在祖国大地上澎湃涌动
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
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
……
来源丨清华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幸福の雀
2025-10-14
优秀
太阳58516
2025-10-14
👍
就这样吧
2025-10-14
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