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热点21小时前
“银龄学堂”架起桥梁——让银发力量激活文化富民新动能
庆阳市将“银龄学堂”与“非遗工作室”深度融合,以学堂为“传艺平台”、工作室为“创富载体”,让老年非遗传承人既当“老师”传技艺,又做“带头人”拓市场,在银龄行动中激活传承活力,在银发经济中实现增收共赢,打造“学产一体、传富同步”的特色模式。
银龄学堂非遗工作室是银龄行动的“实践课堂”,让传承从“讲台”落地“指尖”。打破传统学堂“单向授课”局限,以工作室为实操阵地,让银龄行动更接地气、更见实效。银发师资“驻点教学”,186名老年非遗传承人、退休工匠入驻32个学堂工作室,以“课堂讲理论+工作室练技艺”模式,开设香包刺绣、皮影雕刻等实操课程,形成“1名银发导师带10名学员、1个工作室辐射1个片区”的传习网络。银龄队伍“实战服务”,学堂工作室组建“银发非遗服务队”,老年传承人带领学员走进社区、校园、景区,开展技艺展演、文化宣讲480余场,培育青少年传承人3500余名,让银龄行动从“室内教学”延伸到“社会服务”,让非遗传承从“纸上谈兵”变为“指尖生花”。
银龄学堂非遗工作室是银发经济的“转化枢纽”,让手艺从“兴趣”变成“收入”。以“学堂育人才、工作室促就业”为路径,打通“学艺-就业-创收”全链条,释放银发经济乘数效应。技能变现“家门口就业”,工作室开设“居家工坊”,老年导师牵头承接企业订单,带动210名老人(含学员)实现灵活就业,西峰区“巧奶奶刺绣工作室”年接单超50万元,15名老年工匠人均月增收2600元,真正让“老有所学”转化为“老有所获”。产品升级“文创破圈”,老年传承人主导研发“非遗+节庆”“非遗+文旅”产品80余款,工作室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同步打造“银发直播课堂”,12名老年导师化身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带货,年线上销售额超110万元,香包、皮影等产品线上销量同比提升60%。产业联动“富民增收”,学堂工作室联动1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造“非遗研学基地”,老年导师带徒开展体验教学,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收超80万元,让银发经济从“个人增收”升级为“集群致富”。
银龄学堂非遗工作室是双向赋能的“共生体”,让银龄价值与文化传承双向奔赴。工作室既让银龄行动有了“实践落点”,也让银发经济有了“文化内核”,实现三重共赢。 对老年群体,从“退休赋闲”到“授课创收”,78岁皮影艺人王生贵说:“在学堂教徒弟、在工作室做订单,每月能赚3000多,活得比退休前还充实”;对非遗传承,从“濒临失传”到“市场抢手”,通过“银发传艺+学员创业”,培育产业从业者1200余人,让老手艺成了“香饽饽”;对地方发展,既破解了非遗传承断代难题,又开辟了老年群体增收新路径,实现“银龄献余热、非遗焕新生、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以非遗传承焕活银发价值,以课程创新驱动经济增收,庆阳“银龄学堂”已铸就非遗与银发经济融合的“地方样板”,成功入选全国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立足新起点,庆阳将进一步扩大学堂覆盖、汇聚多元人才、优化课程供给,用更具针对性的文化实用课程,为“银龄行动”续航,让银发经济与幸福养老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丨甘肃省民政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