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1-17 20:42
兰州刻葫芦作为一项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坊间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2006年,兰州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月16日,在金城关阮氏葫芦艺术馆内,构图、雕刻、着墨……兰州刻葫芦阮氏葫芦艺术第四代传人阮熙越带领30名甘肃小记者们亲手雕刻着属于自己的非遗礼物,开启“甘肃小记者成长计划寒假特训营”第二课体验之旅。
当天下午,甘肃小记者们带着好奇与期待走进兰州阮氏葫芦艺术馆,馆内精美的各色葫芦作品琳琅满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雕刻、绘画、镂刻、烙画、草编、着色等传统工艺。在阮熙越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各种葫芦的艺术形式,并期待动手完成属于自己的刻葫芦作品。“葫芦分为三大类,‘8’字葫芦、疙瘩葫芦、南瓜葫芦,其中疙瘩葫芦和南瓜葫芦是兰州本土特有的葫芦品种,而这种以前多作为器皿使用的物品,在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巧手妙思孕育中,兰州传统手工技艺刻葫芦已成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在阮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亲自体会了一把刻葫芦。孩子们亲自“操刀”,大显身手,先是用铅笔在葫芦上设计作画,然后用钢针刻画轮廓,最后是用油画棒上色、打磨。在亲自动手制作时,小记者们才发现,在葫芦上雕刻并不简单,“葫芦表面比我想象的光滑坚硬,还不能用蛮力,否则会扎破,要巧用力才能刻出图案。”小记者们集中精神,拿着兰州本土产的“鸡蛋葫芦”埋头“创作”。大家在葫芦上雕刻的有卡通头像、生肖图案、山水画等等,虽然葫芦上的纹路有些歪斜,但在阮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大家终于完成了独一无二的葫芦作品。
小记者采访环节:
在小记者采访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地与阮老师交流心得,“您是从几岁开始学习刻葫芦的?”小记者魏炜好奇地抛出了问题,“因为刻葫芦是我们家族传承,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家庭的影响。”阮老师耐心地答复。
“您是如何坚持传承刻葫芦手艺的?”黄子馨感叹老师的坚持。“刻葫芦是家传的一门手艺,随着母亲年龄变大,刻葫芦对眼睛和颈椎都有影响,我觉得作为年轻人,应该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阮老师说。
小记者荆怡菲很想了解刻葫芦的意义?“首先葫芦在民间有着美好的寓意,有福禄的美好期望,而且刻在葫芦上的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经久不衰,可以长期保存,所以雕刻的葫芦才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大家面前。”
小记者段奕彤体会了刻葫芦的不易,想了解阮老师在刻葫芦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其实我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美术知识,如何把精美的图案画在葫芦上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所以我不断地努力学习画画。”
1月17日,“甘肃小记者成长计划寒假特训营”将进入第三课,走进国家级非遗陇剧展览馆,沐浴陇上传统文化,体验陇剧魅力。40余件实物展现陇剧独特魅力,让小记者们了解甘肃戏曲艺术。在这里可以看到高髻燕尾头饰等特色头饰,以及陇剧特有的乐器、道具。
小记者心得体会
兰州市第十九中学学生丁嘉玲:传承非遗文化,体味百态人生。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杨悦桢:学习了兰州刻葫芦技艺,让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
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康钰彤:只有坚持做一件事情才能成功。
常安伏羲学校黄子馨:兰州的非遗文化太丰富了,传承非遗的老师具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
敦煌路小学安梦琪: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以后我会用我所学的知识将这些手艺传承下去,而且通过这节课还锻炼了我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龚家湾第一小学漫昱希:今天我体验到了兰州刻葫芦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我感到很庆幸,见证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赵相龙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杜平海
张原诚
2024-01-17
小记者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