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3-12 19:09
“3年前,从来没想过,我们也能靠针线活挣钱,改善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当一针针的指尖技艺转变为一笔笔指尖经济,郑麦麦、马艾米乃、马哈麦等绣娘们的美好生活也在一针一线的东乡刺绣下被徐徐绘就出来。
让郑麦麦们的人生走向发生变化的是“90后”东乡族女孩马箫箫,她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者,也是东乡刺绣项目负责人。
“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东乡绣娘的‘她力量’,让东乡刺绣走出大山,让她们活出自己的价值。”马箫箫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如今,她让一群生活在深沟大山里的东乡女同胞,用一针一线逆转了自己的生活处境,也推动了东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乡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1990年出生的马箫箫是东乡县达板镇舀水村人,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跟着父母去了兰州生活。更好的教育条件,让她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马箫箫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尝试自主创业,先后从事科技公司、服装、餐饮等行业。
本以为可以就此悠闲过下去,但2017年一次偶然的回乡探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我走亲戚时遇到一个儿时玩伴,她悄悄塞给我一双自己绣的鞋垫,特别好看。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帮她在网上卖点绣品,也好有一些收入,尝试改变一下现在的境况。”马箫箫萌生了推销东乡刺绣产品的念头。
东乡刺绣俗称“扎花”,是当地的民间手艺,以配色大胆,构图粗放见长,已传承百年,被列入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祖祖辈辈的东乡族女性,会在服装、鞋垫、被褥、枕头、包裹上面绣出各种花色图案,色彩明艳,题材丰富,既有装饰功能,又饱含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盼。
说干就干,马箫箫除了帮玩伴销售刺绣品外,也从同村其他姐妹处收刺绣品,东家的枕头、西家的服装,当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绣品堆积起来时,她却犯愁了,“我的朋友圈也就这么大,如何消化掉这么多的刺绣品?”此前创业积累的一点资金已经花得所剩无几,但马箫箫没有给绣娘们说绣品销售不畅的实情,“不能给了她们一点希望,又让她们失望。要让她们站起来、被尊重,还得靠钱,不能赚钱就没家庭地位,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马箫箫和绣娘
经过三个月的奔走和考察,马箫箫发现,整个东乡县30万名妇女有近80%会这门手艺。这彻底激发了她的创业热情:“如果能把她们做的绣品卖出去,不仅能增收、传承老一辈的文化,还能让她们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一举多得! 在家乡创业,为东乡绣娘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念头在马箫箫心里更坚定了。
创业,从来不是一拍脑袋瓜就能干成的事儿,更别说对一个20多岁的女孩儿,要遭受的质疑和经历的磨难会更多。
“当时只是单纯地想做就做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困难远远超过我的预期。”2018年,马箫箫把自家老院子修整一番后,成立了刺绣工艺扶贫车间。但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人主动来干。
“我就挨家挨户去敲门,礼貌的人家会直接拒绝,不礼貌的则把我带去的牛奶、面包等礼品直接扔出来,他们的男人、婆婆觉得我从城里跑回来,会带坏他们的老婆、儿媳妇。”连续三个多月的奔波劝说,马色麦成了第一个答应和她一起干的绣娘,但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干,不能让家里人知道,“我们经常选择在晚上偷偷见面,把需要绣的东西给她,然后绣好了悄悄地取回来。”
即便不被理解,马箫箫还是不断告诉老乡们,绣娘可以不用出门,在家里接订单,东乡的传统刺绣有特色,肯定能打开市场,能赚到钱。最终,又有好几位妇女决定试一试。
后来,杨梅兰、马兰花、马含崟、马海者等一个个地来了,一共13人,便有了马箫箫的东乡刺绣的第一个品牌“女匠十三秀”。“我就是要证明给所有人,这些绣娘就是匠人,她们每一个都很优秀。”马箫箫说,自此,东乡妇女也有了自己的职业——东乡绣娘。
慢慢地,绣娘们能稳定地接一些绣活了,从刚开始的每月几十块再到几百块。“当绣娘们拿钱回家的时候,她们的男人和婆婆才真的接受了,在村里看到我也客气起来了。”马箫箫无奈地笑了笑。
不耽搁做家务还可以挣钱,这样的好事一传十、十传百,加入的绣娘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当初固执反对的婆婆们,“老一辈人的心门打开,这对刺绣的发展是一大进步。后来有的婆媳在家里还会互相讨论配花色,和睦相处,看到这些我心里很欣慰。”
彼时,为了能够让更多绣娘打消顾虑、积极加入到工作车间,马箫箫还寻求东乡县妇联的帮助。“县妇联给绣娘开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通过培训,大家不仅提升了刺绣技艺,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的转变。”
刺绣技艺越来越好,收入逐渐增加,马箫箫的工艺车间,不仅仅是绣娘们交流刺绣技巧的地方,还是她们看到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
走进马箫箫的刺绣工艺车间,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映入眼帘:绣花鞋垫、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被面、绣花衣、绣花门帘……这座近百平方米的展馆,几乎浓缩了东乡族刺绣的精华。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件造型独特的时装,造型大胆,立体感强,颜色鲜丽,带有黄土高原的独特风情。
“这是我们参加国际时装周展示的民族服饰,那也是东乡刺绣和东乡绣娘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及2020年10月第一次登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马箫箫满是自豪和骄傲。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马箫箫的刺绣车间与碧桂园有了合作的机会。
“我第一次站在碧桂园组织的全国9省14县优秀企业家面前讲创业,我就说,我们人多,这就是最大的底气。”此时,马箫箫的刺绣车间绣娘人数从最初的13人增加到100多人,仍有绣娘不断加入。
202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携手碧桂园在东乡建立刺绣枢纽“天才妈妈·梦想工坊”,马箫箫成了工坊的带头人,工坊集生产、运营、培训、展示、交流为一体,是展示东乡文化和扶贫成果、东乡刺绣产业的示范和交流体验基地。
绣娘在国际时装周
2020年10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时装周秀场上,来自东乡的杨梅兰、王惠、马春艳、马兰花、马色麦等6位绣娘,身着剪裁利落和精美刺绣印花的华服登场,这是绣娘们首次登上公益时尚秀场,聚光灯下,她们的脸上泛出自信灿烂的笑容。
绣娘马色麦
刺绣让生活有了色彩,也有了生活的底气。绣娘马色麦告诉奔流新闻记者,从2018年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就业的那一刻起,刺绣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看到她们在场上眼中带光,自信大方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当东乡绣娘从T台走出来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成功的。东乡绣娘在乘风破浪的同时,还能成为照亮她人的光,这就是女性的力量吧。”马箫箫更加坚定,要带着东乡绣娘走向更大更远的舞台。
通过政府大力支持,以及与碧桂园、方大集团合作,从2019年到2024年,东乡绣娘的绣品销售订单达24万件,绣娘们推出的特色刺绣产品,如浴巾、午睡枕、腰靠等特色刺绣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并在一些微店正式上线。
随着刺绣绣品的不断出圈,东乡绣娘品牌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马箫箫身上的光环也多了起来:高级刺绣工艺师,东乡族自治县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甘肃塞昂文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东乡县妇女儿童援助协会会长,东乡族自治县政协常委,甘肃省人大代表……
“如今的成就和曾经的质疑,有着强烈的反差。在发展东乡刺绣的道路上,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养料和力量。”马箫箫说,她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一定要将这一传统的“指尖技艺”做成可持续发展的“指尖产业”。
“我现在最高兴的是,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收入,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买自己喜欢的化妆品、衣服,给孩子买零食更不用向家里要钱了。”郑麦麦是马箫箫工坊车间管理人员,三年前,她的认知里,“在家里伺候老人、照顾孩子就是好媳妇”,后来接受了刺绣培训,来到了刺绣工坊车间,心眼活泛、活做得漂亮的她,一个月收入在4000-5000元,“现在走路也抬头挺胸,我有能力爱自己,也有余力爱家人。”自信的光芒让郑麦麦看起来更漂亮。
在工坊车间里,和郑麦麦一样的签约绣娘有102位,流动绣娘有600多人,每个月的收入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她们就是东乡刺绣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传统文化绵延创新的生命力。”
一针一梦境,一线一世界。如今,很多东乡绣娘的人生发生了大转变,她们有的开始直播带货,有的自己创业,也有的成为其他企业的设计师和讲师,以线为墨,以针做笔,她们终究绣出了自己的新生活,也将民族手工艺赋予了全新的表达。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 师天铭 王建 实习生刘祖钊
图片丨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设计丨奔流新闻插画师 陈雅楠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刘杨
师天铭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王建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张原诚
2024-03-15
真好。
张原诚
2024-03-14
美丽的手绣作品。
网友62979
2024-03-14
点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