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7-02 15:14
天水,这座镶嵌在甘肃大地上的古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6月30日,“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行团队走进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悠远记忆的伏羲庙。正如董宇辉所言:“甘肃的文化溯源之旅来到天水,就算溯到根上了。”源头之源,正是伏羲。
坐落于天水市中心的伏羲庙,又称太昊宫,正是这片圣地的核心。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后经清光绪年间大规模重修,形成了占地达35000平方米、布局严整的宏伟古建筑群。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伏羲祭祀宗庙,伏羲庙享有“中华第一庙”的崇高声誉。庙宇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十座古建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尽显庄严与肃穆。
在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郭雪雅的带领下,一行人深入探访,大家驻足于核心建筑先天殿前,凝望殿内高三米余的伏羲圣像。泥塑彩绘的伏羲氏手托先天八卦盘,目光如炬,正襟危坐,仿佛仍在静观华夏大地的千年沧桑变迁。
立于飞檐斗拱之下,讲解员回溯伏羲的伟大创举:“在荒蛮的远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创八卦。”其功绩远不止于此,造书契,开启了文字的雏形;结网罟,推动了渔猎生产的发展;制嫁娶,确立了婚姻礼制的规范。这些开创性的智慧,是先民从蒙昧迈向文明的关键基石。此刻,屏幕内外的观众共同感受着“中华第一庙”的震撼,心中悄然种下了伏羲“一画开天”的精神火种。
漫步伏羲庙中,院内苍翠的古柏吸引了董宇辉的目光。这些古树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如今尚存37株。树龄少则六百余年,多则近千年,其苍翠枝叶无声诉说着代代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不变情怀。
伏羲庙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经沧桑的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精神象征。这种对始祖的尊崇与纪念,在当代以盛大仪式得以延续,每年在天水隆重举行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共祭先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盛典。
伏羲庙,这座屹立于文明源头的殿堂,连接着远古的智慧与当代的敬仰,承载着民族最深远的记忆与思考的力量。无论是今天的瞻仰,还是盛大的公祭,都在持续点燃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薪火。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蔡端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