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09-21 10:52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油城”玉门、“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等资源型城市闻名全国。新时期如何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我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组成报道组,先后深入我省玉门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红古区、华亭市、庆城县等资源型城市,采访当地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多元发展、绿色发展的典型,全面报道我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全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积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今天集中推出“我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玉门新市区俯瞰图。刘勇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蔡文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这座坐落于大漠戈壁上的城市,在沧桑岁月中几经历史变迁。
20世纪90年代,玉门老市区石油资源濒临枯竭。1998年开始,玉门油田全面停止了在老市区的基础建设。曾经闻名全国的石油工业城,一度被外界称为“躺在废墟中的摇篮”。
玉门市作为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玉门市立足实际,思变求进,艰苦奋斗,在废墟中涅槃重生,在转型中探索新路,走出了一条符合玉门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69个县市中位居首位。”玉门市委书记王超说。
盛夏时节,玉门市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戈壁滩上风机舞动、光伏“蓝海”耀眼夺目;城区内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在玉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玉门风电基地。周欣 摄
▲玉门油田一期光伏项目现场。(玉门油田供图)
“老城”转型: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20世纪30年代,全国第一口工业油井在玉门投产,中国从此摘掉了“无油国”的帽子。
新中国“一五”“二五”期间,全国85%以上的油品由玉门提供。1957年,玉门油矿生产原油75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87.8%,成为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油田建设和石油科学研究等众多部门的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从此,每当中国石油开发建设的关键时刻,玉门油田都冲在最前线,无可替代地承担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和出经验、出人才、出产品、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重任,支援了大庆、胜利、长庆等20个国家新油田的建设,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输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职工12万人,支援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乃至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80多年的开发,曾经孕育中国石油工业的玉门,随着资源的枯竭逐渐失去了发展的生机。
繁华已去,面向未来,玉门别无选择,唯有求变!
为了摆脱矿竭城衰、油枯人散的困境,历届玉门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主动求变,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做强老产业、发展新产业,走出了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重铸石油摇篮辉煌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2003年,玉门市实施政府驻地迁址工程,将市直机关部门全部西迁至70公里外的玉门镇,以此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形成新、老城区“双轮驱动、两翼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加快建设新市区,巩固发展老市区,两个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由此迈上了全面探索、深刻变革、再创辉煌的康庄大道。
▲玉门老市区化工工业园10万吨液化石油气加工项目现场。谢欢 摄
▲玉门东建材化工园区企业生产现场。岑文喆 摄
在玉门老市区,众多老企业布局新产业,为玉门市的产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走进玉门老市区化工工业园甘肃鲁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内,“大块头”的生产线正有序运行。
甘肃鲁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中玉门的石油资源优势,投资1.5亿元建设10万吨液化石油气加工生产线。
“企业目前可年生产液化气10万吨、异辛烷8万吨、正丁烷1.8万吨,自2018年4月正式投产运行以来,年均销售收入达3.6亿元。”项目负责人蔡文钊介绍。
驱车从玉门市新城区行驶约70公里,到达玉门市东镇光电产业园,这里也是中国石油玉门东300mw光伏电站所在地。在这片广袤的区域里,6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作为以炼油业务为主的老企业,玉门油田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玉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
2021年12月,玉门油田投资建设的200MW光伏并网发电站并网运行,发电量参与甘肃省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上网电量近5亿千瓦时。
玉门,新、老市区正聚焦产业集群布局,精准定位“一区三园”主导产业,逐步培育形成了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为主的玉门工业园、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老市区化工工业园和以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的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三大园区,推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格局。玉门市先后被授予“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玉门新市区鸟瞰图。周欣 摄
▲玉门风力发电场。周欣 摄
“新城”崛起:新兴产业日新月异
玉门,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发祥地。
“玉门风光资源丰富,是国家一类光资源区和二类风资源区,全市可用于开发新能源的土地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玉门市有关负责人介绍。
而风电作为我国未来新型零碳电力系统的主力,与玉门市寻求转型发展“一拍即合”。
在资源枯竭的生死攸关之际,玉门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定走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
蝶变,自此而始。
1997年,玉门市建成甘肃省首座实验风电场,率先开启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建成了全省首个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全国陆上连片最大的国产3兆瓦风机示范基地、全国首个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能源发展的“试验田”和“创新地”。
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玉门举行了国内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吹响了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的号角。
抓机遇、谋发展。就在同一年,玉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玉门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这一年,玉门风电装机规模破百万千瓦,初步形成了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和电网相配套的新能源基地框架。
也是在这一年,玉门市登上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第二名。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为了让更多企业来玉门投资,玉门市委市政府坚定改革理念,在全省率先推行“一处跑、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类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行政效能领跑全省、并跑全国。
良好营商环境成为玉门最靓丽的名片,玉门荣获“2020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市”“省级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示范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字号”能源企业相继来玉门投资,风机叶片、风机塔筒制造、风轮产品等风电装置制造逐渐成为玉门市的重要产业。
就在今年7月31日,由陕煤集团甘肃投资有限公司申报的“玉门新能源可降解材料碳中和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获批,标志着全国最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式落户玉门。该项目总投资263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合计约36.44亿度。目前,玉门全市各类电力装机累计达到553.9万千瓦,新能源累计发电超500亿千瓦时。
玉门,正依托充裕的风光资源,大踏步走上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2020、2021、2022年玉门市连续三年入围“西部百强县市”。
▲玉门玉泽湖公园内市民乘凉休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摄
▲玉门玉泽湖公园内的中国边塞诗展览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摄
绿色发展:民生工程惠及百姓
经济转型如火如荼,发展成果如何惠及百姓?
玉门市交出了亮眼答卷。
记者在玉门老市区和新市区采访,所到之处绿树成荫,宽阔的道路、整洁的街面、碧蓝的天空,无一不展现出玉门市打造西部宜居城市的累累硕果。
傍晚时分,走进玉门市玉泽湖公园,绿树掩映,青柳锁岸,波光潋滟,草木葱茏。这里成为玉门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推窗见绿、抬头见蓝。玉门市如何将戈壁荒滩打造为宜居家园?
2003年,玉门市实施政府驻地迁址工程之初,就合理定位新、老市区的功能,促进新、老市区协调发展。
玉门市把新市区建设作为聚集要素、筑巢引凤、辐射带动、助推转型的重要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高档次绿化,实施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6项。
2012年开始,玉门市每年投资3亿元以上,持续实施“城建十大工程”,统筹新老市区开发建设,城市空间持续拓展、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玉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对老市区油城公园、集贸市场、城区道路、供暖供水管网、城区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老市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玉门油田职工和老市区居民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经历了80余年风雨的老油城呈现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玉门新市区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摄
▲玉门市玉泽湖公园内市民泛舟湖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摄
作为“石油工业的摇篮”和“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玉门市传承弘扬“铁人”精神,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玉门市主动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每年举办“铁人文化艺术节”、国际超级铁人三项赛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节会30场次以上,成功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同时,建成“铁人”王进喜干部学院,全国总工会、中石油集团等20多个单位在这里挂牌设立党性教育基地,年接待干部培训和游客5万余人。
如今的玉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这颗河西地区的璀璨明珠,绽放出愈发耀眼的光芒。
来源丨新甘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电话:19530461646
微信:BL19530461646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