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11小时前
1月18日上午,周卫宏诗集《远山风来》首发式暨作品分享会在会宁县新华书店举行。作者与嘉宾、读者乘着远山的风,在氤氲书香中一同领略芬芳的诗意。甘肃日报社副社长曹剑南,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叶舟,作家牛庆国、武志元、安少龙,敦煌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左文绚,会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云飞等嘉宾出席仪式。
《远山风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为《岁月诗记》《村庄诗史》《会宁诗志》《小说人物诗话》四大板块,共260首诗歌作品。在《远山风来》中,作者用诗意的语言,书写着对岁月的态度、对家乡的回望和对世间万事的记录。如同作者周卫宏本人所言,《远山风来》是一本自带“实诚、厚道和质朴”的诗集。
在嘉宾对谈环节,叶舟回忆起了与周卫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为诗歌学徒的时光。叶舟与周卫宏是校友,也是同一诗社的诗友,说起曾经的诗歌岁月,叶舟娓娓道来,风趣的语言引起了现场读者的热烈回应。
兰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成志达朗诵了《远山风来》中的一首诗歌《桃花山》,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远山风来》这本诗集多为山、风、人间四时,诗作中的这些真实细节构成了作品的实质,诗是我们,我们也是诗。远山风来,问候风,风问候山川草木,问候诗人,也问候我们。”
谈起为何要在自己的家乡会宁举行首发式,周卫宏认为“诗和远方,在诗人的心目中就是自己的家乡。我深知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之后,我应该近距离地来看看我的家乡,带着我的感恩,带着我的回馈。报答我的家乡赐予我的一切,我的生命、我的人生、我的未来”。
首发式上,周卫宏向会宁县图书馆、会宁县新华书店、会宁县文化馆等单位赠送了书籍,与现场读者合影留念、签售书籍。
作者简介:
周卫宏,祖籍甘肃会宁。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现供职于甘肃日报社,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
附:周卫宏《远山风来》出版感言
写作与阅读的双向奔赴
——《远山风来》出版感言
新年刚过,我的第一本书在自己的家乡会宁首发,与读者见面,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站在这里,想说的话万语千言,真不知道从何说起。还是说说这本书成书背后的一些故事吧!
《远山风来》的诗集,四大板块,分别以卷一、卷二、卷三、卷四的形式,分《岁月诗记》《村庄诗史》《会宁诗志》《小说人物诗话》四部分内容。是我近年来阅读的四本书,成就了这本诗集这样的形式、结构和内容。这四本书分别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岁月的力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寻人不遇》以及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这本诗集,是写作与阅读的双向奔赴,结合创作背景,我想和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感受。
一、擦拭岁月、触摸时光
先说说由《岁月的力量》催生的《岁月诗记》的写作。《岁月的力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本书,记录了她开始工作、写书和徒步旅行的日常。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认为岁月的力量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等待和积累,以及捕捉生活中的快乐和沉淀。通过工作、读书和生活来对待岁月,是对岁月必须持有的一种敬重的态度。波伏瓦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思考和感悟,为读者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以及与之相伴的生命的美丽。两年前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整理我的诗集的书稿,波伏娃讲述的岁月故事,让我在纷乱如麻的作品遴选中,一下清晰和明确了取向和定位,记录时光、岁月、节气、物事、旅程和日常的那部分诗作,列队站在了我的面前,“岁月诗记”的诗稿很快就选定。爱尔兰作家伯克说,“时间是伟大的导师”,我也是在自己关于岁月和时光的书写中,重新认识了自己,认清了自己的来路和去向。是时间教会了我且行且止且珍惜,是时间教会了我,在这纷繁的人世,如何长情地活着,活出属于自己的意趣,并让我坚信并坚定,马克·吐温所说的“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该是一种多么清醒的认知,多么准确的判断。
二、追寻祖脉、回望家山
再说说《村庄诗史》和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结缘。是《乡土中国》的阅读,促成了我《村庄诗史》的写作。在我读《乡土中国》的时候,先生书里有关家族、血缘和地缘的精辟论述,先生说“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先生说,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先生的说法,让我对自己出生并长大,离我此刻站着的这儿不到三十里地,那个叫周家油房的小山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起心动念,然后落笔,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像和熟悉的庄稼人拉家常一样,用他们听得懂的很平实的语言,为这个很不起眼的村落,写下了一行又一行的诗句。诗句里的一条旱河、几座山头、几绺坡埂、几亩薄田,几处庄窠、几座坟茔,那些地名、那些人名,一看就是属于周家油房的。我知道,这样的书写,是回望,更是追寻,诗史里的周家油房,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和鲜亮底色,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范本。
三、礼赞故土、追慕先贤
接下来说说《会宁诗志》的写作。是一位年逾八旬,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老人的一本叫《寻人不遇》的书,促成了我《会宁诗志》的写作。
2012年的时候,比尔·波特69岁,9月他只身从北京出发,前往曲阜拜谒孔子,到济南拜谒李清照、辛弃疾,往西安拜谒白居易、韦应物,过四川江油李白成长之地,到成都拜谒杜甫、贾岛和薛涛,赴湖北襄阳拜谒孟浩然,转湖南拜谒屈原,再一路南行,寻访陶渊明、谢灵运,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所经之地,他向每位诗人敬酒吟诗,用这种形式,致敬他心目中伟大的诗人,回到美国后写作完成了《寻人不遇》的一本大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收集会宁历史上的名人资料,收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觉得作为一个会宁人,应该对历史上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杰出人物有所了解,看着他们事略的时候,就在心里描摹着他们的形象,心里油然而生无尽的尊崇和仰慕。联系当时正读的《寻人不遇》的书,我就想,一个外国人,走了中国那么多地方,就为寻访中国历朝历代杰出的诗人,对他们顶礼膜拜,为他们著书立说,这是怎样博大的一种境界和情怀啊!我怎么就不能对家乡这么多流芳千古的先贤写点什么,这便起了写作《会宁诗志》的念头,这一写没收住笔,不但有了“人物志”,还有了“山川志”“地名志”和“节俗志”,共计六十首诗作的写作成果。
四、心仪阅读、致敬经典
最后说说《小说人物诗话》的写作。“诗话”写作,是我诗歌创作的探索和实践,源于自己很早的时候,读各类书籍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养成的随便在书页空白的地方、或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三言两语评点的一种习惯。后来再看这些随记的时候,感觉还有点意思,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类似诗歌一样长短不一的这样的一些句子,我就称它为“诗话”,因为大多都是写小说人物的,就叫“小说人物诗话”。及至读到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的一本叫《为什么读经典》的一本书,读到他对什么是经典的独到见解时,我就为自己的这种阅读和写作,找到了可以言说的依据。心仪阅读,诗话人物,我是用这样的方式,向那些伟大作品和伟大作家致敬。可不是吗,我人物诗话写到的那几部作品,哪一部不是文学殿堂熠熠生辉的经典。经典是什么,用伊塔洛的话说,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我读过至少不下三遍,还有诗集中没有收录的好几部世界名著,为了写好人物诗话,我也是反复阅读过数遍。为了写好《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人物诗话,我通读原著,重点阅读涉及诗话人物的一些关键章节,读一遍就有新收获,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会有新的发现。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之所在,那么多的文学名著,为我的诗话写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深知,我的书写是幼稚的,但我有信心让自己越写越好。
谢谢大家!
文丨奔流新闻首席记者 郑重
视频·图丨奔流新闻首席记者 王建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杨倩云
王建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郑重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