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1-27 15:49
孩子5岁开始,睡前和周末醒来,总盯着让讲“你家乡的故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于是,有了这个“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系列,一篇一篇“叙往说来”,梳理当年往事、村居旧闻、乡村旧貌,记录渐行渐远的乡景乡音乡情乡俗。
中国人对于“余”的在意,特别是对年年有余的期待,使得许多地方过年少不了吃鱼。江淮东部原本就是水和鱼较多的地方,特别是淮扬之间,从洪泽湖向东向南,依次是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五个湖几乎连成一片。这个五湖连环的格局,不仅在江淮地区少有,在全国也不多见。这里的乡村,平时就少不了鱼,过年更少不了鱼。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分田到户,内圩原有的公共水域,只要不是运输灌溉必需的,逐渐被分割成鱼塘,承包给个人。或者一家一个鱼塘,或者几家共养一个鱼塘,面积都不算太大,少则不到一亩,多则数亩。由行政村或村民小组按照商定的承包价格租给村民。承包的人家,年初投放点鱼苗,年中隔些日子投放点饵料。有的人家甚至干脆只投点鱼苗,其他时间任鱼生长。
这种养鱼方式注定不会效益很高,但对于农户来说,多少增加了一点收益,最关键的是,过年肯定能吃上不用花钱的鱼了,或者叫能吃上不需要去买的鱼了。
一般来说,腊月里的雨水都比较少,水位相对低一点,但也算不上枯水期。而对农民来说,这个时候也是农民最清闲的时候。即便在外打工的也都会回到家里。农村的劳力相对比较充足,这个时候,出鱼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鱼塘不仅面积不大,而且也不深。出鱼塘的方式,简单而粗暴,那就是把水抽干,然后把鱼一条一条捞尽。有点似古人批评的“涸泽而渔”。但也想不出比这么做更优的方式。这些鱼塘都是精养的塘,鱼苗多是买来的,不需要鱼塘自然培育,并且鱼塘面积都很小,也算不上一个完整的生态。
80年代,抽水的方式已经比较先进,采用的都是水泵。不同的是,在动力上,早一点的时候,一般多数采用柴油机,后来多数用电动机。在机械上,早一点是软皮水管,后来更多的都是口径更大的铁皮水管。
不管怎么样,把鱼塘的水抽干需要一些耐心,即使水泵的功率再大,那么多立方米的水也需要时间。
有的鱼塘与鱼塘之间靠在一起,还需要与周边水域的户主协商。这时就有个出鱼抽水先后的问题。其实算不上共赢,但另一方也算不上损失。左边的鱼塘先出,一部分水会抽进右边的鱼塘,待左边鱼塘鱼出好后,右边的鱼塘有一部分水便可以直接流进左边,省去一些抽水动力的支出。好在大家都是乡亲,都会谅解。
出鱼是体力活。这种体力活一般无法简单雇佣,直到近来才逐渐商品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都源于乡亲们无偿的帮助。
圩区的地下水位很浅。农田里,一般用锹挖一锹的高度下去,就会渗出水来。虽说水泵不停地抽水,但是要想把鱼塘的水彻底抽干,在圩区是不可能的。水抽得差不多了,出鱼的人就要直接跳入水中了。
出鱼有一些分工。有人要穿着皮叉。这是一种人造革做的防水衣,有的是半截,从脚部开始到胸部都是密封的,还有的是全身防护的,只有头部和手部露在外面。
穿全密封皮叉的,一般有2-3个人,是最辛苦的,要一直在水中,踩着淤泥,拿着网兜,把鱼一条一条捞上来。是地地道道的浑水摸鱼。穿半密封皮叉的,人稍多一点,鱼捞上来,他们要一筐一筐地往上运。运到岸上,再换成不穿皮叉的人接续运到存放的地方。在那里,有人专门过磅。
水还没有出干时,鱼贩子就已经知道了。待正式出鱼时,便会及时来收鱼。鱼塘的业主与鱼贩子商定价格,便分类分大小把鱼过磅给他。
鱼种其实也比较简单,都是淡水中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有草鱼、鲢鱼、鲫鱼、鲤鱼。也有一些俗称大头鲢的,学名叫鳙鱼,也被称为花鲢,就是千岛湖鱼头、天目湖鱼头常用的鱼。还有青鱼,个头比较大,相对要少点,价钱相对要贵一点。
很多时候,都会出到一些村民没有放过鱼苗的鱼,比如,黑鱼、鳜鱼,全是自然繁殖的,特别是黑鱼,自然生存能力很强。这些鱼虽然能卖上更好的单价,但鱼塘的主人一般也高兴不起来,如果数量不少时,鱼塘的主人还会面色凝重。这些淡水中食鱼鱼,不知道已经吃掉了多少主人放的小鱼苗。
记忆中,个头比较大的青鱼、草鱼过年时在当地最为畅销。业主在鱼出得差不多时都要自己留一点,用来制作鱼圆,否则自己一年似乎白忙活了。鲤鱼当地一般没有人买,但也会有一些鱼贩子专门找这种鱼买,说是贩到北面去。
出鱼的时候,有一些人会不请而来。这些人自己带着皮叉和鱼叉,不经主人允许,就下到鱼塘中,在淤泥中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如果搜到一些漏网的上述的鱼,有的会给鱼塘的主人,但如果搜到甲鱼,他们一定会据为己有。他们是专业的在出鱼塘时出现的甲鱼猎手。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往往空手而归,野生甲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蛮贵了,但甲鱼也已不像上一个时期那么常见了。(龚浔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