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今日,《2025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对外发布,详细列出32项主要工作任务。其中提到,坚持绿色发展,提升交通“多网融合”质量,多条轨道交通加快建设,今年计划开通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2条(段)线路。
50个重点地铁站优化公交接驳线路
今年,本市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轨道交通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2条(段)线路。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北延及北延支线)、R4线一期北段。推进亦庄线-5号线、10号线联络线和11号线前期工作。开通轨道交通8号线大红门站。开工建设市郊铁路东北环线。
同时,修订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修管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应用技术规范》。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更新、10号线信号系统整体更新改造等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工程。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引导标志。
在推进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方面,本市将建立轨道公交融合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新开轨道交通车站和50个重点车站优化公交接驳线路90条以上。持续优化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布局,全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地面公交站点占比由88%提高到90%。选取1-2条与轨道交通并行地面公交线路,试点公交轨道应急联动运输。选取1-2个区域,打造轨道公交融合交通样板。建设完成50个轨道站点接驳换乘指引,并实现换乘线路语音报站服务。
探索开展预约公交试点
今年,本市加快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建设。制定《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并推进落实。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资源整合机制,推进场站用地综合利用,按照“以站定线”“站城融合”“接驳便畅”“灵活设置站点出入口”原则合理选择轨道交通站点位置、配置建设指标。研究轨道交通快线有效实现方式。围绕优化步行通行空间、便捷非机动车停放、优化公交接驳、完善机动车停放及停靠设施等方面,开展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全市完成不少于50处。
行动计划还提到,要推动地面公交提质增效。修订地方标准《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持续拓展公交通学、通医、通游服务,优化线路30条。优化定制公交、响应式公交等多样化公交线路组织模式,探索开展预约公交试点。推进望京、化二、六里桥西、宋家庄南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并实现公交场站功能。试点1-2处公交场站复合利用。
10座地铁站计划增17部电扶梯
在优化提升慢行系统品质方面,本市将保障非机动车路权,进一步提升与明确骑行空间,增设独立非机动车道11.36公里,拓宽非机动车道11.02公里。实施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
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整治1000处盲道、缘石坡道。升级30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周边2座城市人行天桥增设无障碍设施。启动1号线四惠站、2号线阜成门站等10座车站增加17部电扶梯工程。完成500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更新。打造30条地面公交敬老爱老线路。更新200辆无障碍出租车。
开展非机动车行驶和停放专项治理行动。推动修订《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编制《非机动车停车治理效果评价标准》,建立治理效果评价和跟踪检查机制。完善居住区、公共建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和验收机制,对于新建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将配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作为规划验收的必要条件。全面推进地铁站点、“学医景商”等区域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整治,重点完成50个地铁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综合治理。加大禁停区内非机动车违停行为查处力度。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
此外,推动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北京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25年工作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巡游出租车“油换电”和新能源汽车在旅游包车、道路货运领域应用。继续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非高峰时段物流配送试点。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