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2小时前
“五一”小长假期间,承载千年历史的长辛店老镇迎来新变化。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全面亮相,同步启动“北京长辛国潮演艺生活节”。值得注意的是,《龙州・依文壮锦文化展》上,百余件承载着千年技艺的壮锦珍品亮相。
壮锦,这一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的非遗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壮族“男耕女织”的图景,唐代“蕉布白苎”列为贡品,宋代“白质方纹”的壮锦已成为南方贵族的“上服”。明清时期,壮锦从皇室贡品走入民间,成为壮族姑娘嫁妆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符号”,其“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更被喻为“竹笼机电脑编程”。绣娘通过编花竹片的排列组合,将太阳、飞鸟、蛙纹等纹样“写入”棉麻经纬之间,每平方厘米需穿梭200余次。
此次展览中,观众可近距离观察到壮锦从棉线纺制到纹样成型的完整工序:绣娘黄丽香端坐在竹笼机前,双手如蝶翼般在棕丝与丝线间翻飞,每织15厘米便需耗时8小时。“即便同一款‘蝶恋花’图案,每位绣娘的运梭力度、配色偏好不同,织出的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黄丽香轻抚着刚完成的围巾,指尖划过的不仅是凹凸有致的纹样,更是千年传承的温度。
展览现场,2000年出生的李思颖怀抱天琴款款而来。这把形如满月的乐器,琴弦振动时与脚铃的脆响交织,奏出壮族民歌《放雁》的悠扬旋律。“歌词里的‘微微微’是大雁的啼鸣,也是姑娘借鸿雁传情的私语。”李思颖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跃,传统曲调中融入了现代民谣的轻快节奏。她与黄丽香同属广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这个被誉为“美女村”的地方,至今保留着“姑娘会织锦、小伙善天琴”的习俗。
壮锦的“破圈”不仅体现在音乐上。展厅中央,一组“壮锦家具”吸引了年轻观众驻足:雕花座椅覆盖着几何纹靠垫,茶台上摆放着蟒龙纹杯垫,连纸巾盒都绣着灵动的蛙纹。据了解,这些作品采用“传统纹样+现代器型”的设计理念,例如将壮族图腾“蛙纹”简化为抽象符号,与北欧风木质家具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更令人惊叹的是,1.8米长的围巾采用“渐变染色”工艺,从明黄到靛蓝的过渡自然如晚霞,而这背后是绣娘们用苏木、蓝靛等植物染料反复调试的成果。
“壮锦曾因工业化冲击陷入濒危,如今却在国潮复兴中重获新生。”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展览中的“编程编排”并非指计算机技术,而是将传统纹样数据库与现代设计软件结合,既保留“十件壮锦九件凤”的经典元素,又开发出适合都市生活的“轻量版”图案。例如,玩偶兔子的设计提取了壮锦中的“莲花纹”,用柔和的莫兰迪色系重构,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创爆款。
来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文并摄/记者蒲长廷
审核肖园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