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媒体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游客在五一假期又遭遇了“毁约涨价”——本已通过平台预订好酒店、民宿,却被商家以“停业装修”“系统错误”“业务调整”等理由单方面取消订单;随后,同一房源却在其他平台以数倍高价重新上架。
大小假日,人们集中出游,住宿价格走高,实属正常。许多游客也正是担心日子临近房源紧张、价格高企,这才提前预订。自用户在平台“成功预订”的那一刻起,游客与酒店或民宿间便形成了契约关系。商家眼见价格走高,便玩起了“毁约涨价”的套路,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侵害。于消费者而言,行程已安排妥当,若直接取消这一路相关损失不小,若重订退回的房费又不够入住同档房间。体验如此糟心,这也是为何即便“毁约涨价”的现象只是少数,仍然被骂上热搜。
从法理上讲,无论商家以怎样的说辞取消订单,实质都是违约,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若商家以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则构成欺诈,消费者还可要求额外赔偿。但高额的维权成本,又让许多人无法较真。花钱简单,维权艰难,平台恐怕难辞其咎。从现实来看,一些平台屡屡声称“第一时间”介入协调,却非得用户反复沟通、费尽唇舌,才勉强同意赔偿代金券,或弥补新订房间的差价。事实上,酒店或民宿依赖于平台提供展示位,这意味着平台有办法完善对商家的管理和约束机制。若保护用户权益不力,也会连带损害自己的信誉。
敢于“趁节打劫”的酒店或民宿,多半没有形象包袱;但其短视行为,败坏着当地形象。眼下,大小城市发力文旅,“加分”“出圈”不易,像住宿这样的基础服务着实不应成为短板。当淄博初成顶流之时的“五一”假期,其市场监管局主动控制宾馆酒店客房价格涨幅,比3月均价高出50%的,按哄抬价格予以查处,“坐地降价”的一幕引发广泛点赞。如今,许多城市都在节日期间,要求各类经营者认真落实明码标价和价格公示制度,也有部分地方已迈向制度化和前置化治理,要求节假日拟调价的酒店必须提前15天公示。期待更多地方拿出这样的治理意识,维护好住宿市场秩序,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旅游消费不仅关乎个人体验,也反映着一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和治理能力。让监管更加精准有力,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每一份订单都值得信任,“诗和远方”才更加舒心。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