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5-14 15:12
小时候,家西面不远的地方有个路口。朝西通往新街,朝东通往湖边,朝南通往邻乡,都是宽阔的乡间马路,是乡里的主干道,行人和手扶拖拉机、自行车络绎不绝。朝北也有一条窄点的不太正规的土路,直行、右拐、左拐,只通往庄北的几户人家和北面一个生产队,最终也可以到达老街。我一直觉得它是个十字路口,但在村民口中却被称为三岔路口。的确相比于其它三个方向6-7米宽的马路,朝北的这条路宽度只有2米左右,有的地方可能只有1米,只能算作生产队里的田头路、户边路,它被忽略不计也就情有可原。
这个三岔路口及其周围对于生产队以及生产大队,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初,三岔路口的东北是生产大队的公房,比较高,是红砖实心墙的瓦房。最早的时候,停放生产大队的两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分田到户后大型拖拉机被变卖了,后来改成小油厂及其仓库,在这里可以简单地榨油,并存放兑换的粮油和卖给农户沤肥、喂牲口用的菜籽饼。小孩子去玩,容易被大人戏耍,被骗尝尝准备用来喂牲口的菜籽饼。后来先后变作粮食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的厂房,门前堆放准备贩卖出的砻糠和收购来的木材。
那时三岔路口的西北也是生产大队的公房,最东面有两排房子,是红砖斗子墙。北面一排是仓库,南面一排分别有油面兑换点、裁缝铺、剃头店、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一个火炉,烧好的熔浆凝固成农具的雏形,两个师傅光着膀子、冒着热汗,轮流在那里捶打,一锤一锤的,铁锹、锄子、镰刀等农具就在那里成型。
生产大队的诊所开始也在这里,它的官方名称是村卫生室,但社员习惯称诊所。里面有两三个医护人员,既不像医生也不是护士,叫“赤脚医生”。大人孩子感冒发烧,诊所发挥了很大的诊疗救治作用,是很多人的痛苦之地,也是他们应该感谢的场所。当时常见的药物有土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阿司匹林、安乃近等。那时没有一次性的医用针头、针管,打针用的针头是金属的,针管都是玻璃的,粗细不一,最细的拿到现在也不算细,每次用完后放在铝制饭盒中,煮开水消毒。
这两排房子的西侧先是一块水稻田,后来被征用垫高建成了村办的煤球厂。煤球厂占地不小,生产蜂窝煤球,有一个比较大的院子,经常堆满了煤粉和碎泥。厂房也相对高大一点,青砖墙,有的墙中间是镂空的,像一个一个方形的小孔。镇里和附近村民用的蜂窝煤球当时都来自这里。不过煤球厂建起来后,周围的土壤和空气多了很多煤炭和粉尘的味道。
煤球厂的西侧一直是块高台地,与东面的生产大队分拆后,这里被征用为大队部的驻地,是一栋灰砖瓦房。大队部南迁后这里曾变为村里的小店,也就是小卖部,专门卖一些社员们常用的日杂百货,规模很小。
这个高台地原来是庄里一户人家的,他们家在这里住了几代,庄台垒得和其他自然庄一样高。建立生产大队时,这块地被大队看上征用,他们家被迫迁到岔路口东北的农田上重新盖房,十多年后大队又定下在他们家新屋基地上盖存放大拖拉机公房,他们的新家又被征用,只得再次东迁,在更东面的新的农田上重新盖房。
三岔路口的西南是生产队的公房。这排公房北侧与马路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河,在西边与公房南侧的池塘连成一体,这一块地实际上是个半岛。这个池塘向西转向南再转西就通往村里的水闸,当时从湖里回来的船可以直接撑到公房前面,罱的河泥、捞的水草,经常直接堆在这里。
这排公房的东侧是一个机米的作坊,当时由一个年长的社员负责,电动机发动起来,稻谷变成了米,麦变成了面。边上还有一个风箱,手摇的,把加工的米放进去,几次摇动之后,米中原来残留的糠也被吹净。小孩子喜欢跟着大人来机米,其间可以摇动风箱,比玩玩具要开心。
这排公房的西侧是集体的猪圈,分田到户后就拆了,盖了高大的钢架瓦房,很宽阔,先是队里的玻璃拉丝厂,后来不开了闲置在那里。苏州的制药厂来收蛇时,主要是收蛇胆,队里就租给了他们。再后来这个地方被村里大户承包,连通东侧原来的机米公房一并拆除,改为水泥预制品厂,主要生产水泥涵洞和楼板。
三岔路口的东南方紧挨东西向马路的是一条平行的河,早期的时候,船可以在其中直通湖边,河的南面是一片农田,没有任何建筑。
这些公房都是砖瓦平房,有的实心墙,有的是斗子墙,有的用灰砖,有的用红砖。生产队集体养的耕牛,也睡在这样的公房里,可以享受一牛一间的待遇。而在此时大多数农民还没有盖瓦房,住的是草房,牛倒率先住进了瓦房。
这是三岔路口40年前的模样,30年前就逐渐变了。这些地块由于临路,离街道近,先后被转让给有盖房需求的人家,他们拆除旧房,填河埋塘,从旧的庄台或者远处取土,垫高地基,迎街盖起了楼房。10来年后,大集体时的几十间公房已经被拆得了无痕迹。平原的农村,适逢大时代快速发展的红利,终究留不住看得见历史的房屋。对于愿意怀旧的人们来说,对于希望慢节奏生活的人们,不由得感慨。
【注:他乡故乡,童趣乡愁。儿子5岁开始,睡前和周末醒来,总盯着让讲“你家乡的故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受他鞭策,一篇一篇梳理描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旧貌、当年往事,记录渐行渐远的乡音乡情乡俗。感谢所有关心这些文字的朋友,感谢鼓励推介,让这些有趣的事情、有意思的文字更有意义。】(作者:龚浔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