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5-14 20:15
在甘肃庆阳市宁县博物馆,有一座珍贵的《唐狄梁公碑》,由范仲淹撰文,赵孟頫书丹。
▲宁县辑宁楼
北宋名臣范仲淹为什么要给350多年前的唐代贤相狄仁杰亲撰碑记?他们不在一个时代,为什么感觉两位宛若故人,意气相投,心息相通?“宋四家”黄庭坚书丹的《狄梁公碑》早已流传天下,260年后的元代,被称为“元人冠冕”的赵孟頫, 赞叹“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为何也写下同文的《唐狄梁公碑》?
宁县《唐狄梁公碑》的传主、撰文、书丹等相应人物皆在历史中非同凡响,诸多人文细节,值得来一次访碑之旅。
▲宁县博物馆矗立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现存于宁县博物馆院内的碑亭内。面向我们的这一面题为“牛公碑”,记叙的是后梁宁州刺史牛知业筑州墙建诸公署及州衙建立之事,而它的背后则是我们要寻找的“梁公碑”。这块碑高2.3米,宽0.83厘米,厚20厘米,纵刻碑文30行,现为省级文物。
古之名臣,大多刚正不阿,狄仁杰、范仲淹都是这样的人。范仲淹谥号文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足以说明,范仲淹是北宋文臣圈最出色的人,那么,他对唐代的贤相狄仁杰,会是怎样的看法?
1038年,49岁的范仲淹得罪了当时的权相吕夷简,辗转地方,从饶州(即鄱阳郡)去润州(即丹徒郡,今江苏省镇江市)任知州,途经彭泽县(就是陶渊明当官的地方),他去拜祭了此间的狄仁杰祠堂,写下千古奇文《狄梁公碑》记。
《狄梁公碑》记,讲述了狄仁杰的生平事迹,对其人品与才干进行了高度赞扬,共计1907字。通篇正气充盈,气韵贯通。
▲赵孟頫书《唐狄梁公碑》拓片
“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乎 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公讳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祖宗高烈,本传在矣。”
这篇奇文一开头,气势雄浑,见识卓绝,连续四个发问,将唐代名臣狄仁杰放在了“辟天地、廓日月、起大厦、举神器”的历史地位。
似乎,只有范仲淹来写狄仁杰才是合适的。这篇文章结构并不复杂,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最出色的地方是,叙事简洁有力,议论短小精当,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指人心。
范仲淹通过这篇碑文抒怀了自己的理想抱负,那就是成为一个像狄公这样的人,而他一生巡边御戎、勇于革新的政治作为,也践行了这种自我期许。诵读这篇碑文,感觉范仲淹就文章的气象、见识和个人抱负实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
此后,黄庭坚和赵孟頫两位大书法家先后为之挥毫。从书法角度来看,黄庭坚书丹的《狄梁公碑》是他楷书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遒劲稳健,而赵孟頫版的《唐狄梁公碑》也正值其书法大成之时,流畅自然,一气呵成。
两碑原碑早已不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黄庭坚宋拓《狄梁公碑》一册,实皆元刻明拓,因述狄公事,范公作文,黄公书写,故又称三绝碑。
宁县赵孟頫书丹的《唐狄梁公碑》,是由明代宁州知事边国柱主持将范文重刻于“牛公碑”的背面,题为“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和宁州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时隔三百多年的历史时空,位居不同朝代的两代名臣相遇于同一地点——庆阳。
▲赵孟頫书《唐狄梁公碑》拓片
狄仁杰的政治生涯,大部分是在武后专权和称帝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度过的,他秉公执法,刚直不阿,随机应变,果断处事,确实显示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惊人胆魄和足智多谋。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
宁州(今甘肃庆阳市宁县、正宁县一带)地处西北黄土高原陇东南部,沟壑纵横,山川险峻。这里紧邻咸阳,是长安的一个重要屏障。唐初,秦王李世民和西秦薛举、薛仁杲在此发生激烈争夺,最终李世民取得胜利。唐统一后,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军抵御突厥,李世民亲率百余骑兵,智退突厥,因而这里也是一个饱经战火摧残的地方。
在狄仁杰到任之前,宁州的历任地方官吏都以强调军事为由而“调发繁重,伤破家产,剔屋卖田”,致使宁州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狄仁杰到任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积极治理壅塞的河道,劝农植桑,使当地周兴以来形成的“好稼穑、植五谷”的风气再度兴起。他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抚和戎汉”,使杂居一起的各族百姓“相安无争”。因此,宁州各族人民都对狄仁杰十分拥戴。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右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诸地,所到之处“多所按劾”,而一入宁州境内,一路上父老无不颂扬刺史的德政。郭翰为之感动,此后他向朝廷郑重举荐了狄仁杰。垂拱四年(688年)春季,狄仁杰“擢为冬官(工部)侍郎”。消息传来,宁州百姓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此前狄公只是造福一方,而现在他将造福天下!
狄仁杰离任进京,州民依依不舍,失声痛泣。
在他走后不久,州民就在城西庙嘴坪为他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垂拱四年(688年)秋季,狄仁杰从朝廷转为豫州刺史,当时因越王贞在汝南称兵而败时,地方司刑官吏多方罗织“叛乱罪”,大兴囚狱,逼促行刑,弄得人人惶恐,民心骚动。
狄仁杰看到这种情形,坐卧不宁,向武则天上表恳求,才使六七百名即将被处死的“叛乱者”得以赦免,改为流放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当这些九死一生的流徒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是我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呀!”流徒们感激得五体投地,“遂相携哭于州民所立狄公德政碑下。”押解和州衙官吏也十分感动,允许宁州父老的请求,“设斋三日”,招待流徒。
因此,后世将“狄公德政碑”又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建“狄梁公庙”。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范仲淹“知庆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示不敢辄犯其境。”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在庆州上书“言十事:明黜陟,抑佞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思信,重命令。”仁宗全部采用。
在庆州期间,范仲淹辛勤笔耕,政论多发,写了《请城细腰葫芦峡奏》《攻守议》《再论攻守议》《答赵元昊书》及《城大顺回道中作》《渔家傲·秋思》《劝农》等诗词。
这些诗文中所展示的仁人之心、家国情怀和两年前他撰写的《狄梁公碑》记一脉相承,最终升华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
细读《狄梁公碑》记一文,其文辞流畅,主旨明确,尽述前朝狄仁杰的生平事迹,盛赞备至。范仲淹在碑文末句中称赞狄仁杰再造李唐乾坤:“吁嗟乎,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天子即臣而皇,天下即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至诚,其孰能当。”
范仲淹所体现的风骨、节操、人格魅力和狄仁杰又是何等的相像:《宋史》载:“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凡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由于文辞精妙、立意高远以及范仲淹的地位,这一碑文得以世代传颂。到了元大德四年(1300年),在江浙担任学政官的赵孟頫拜读了范仲淹的此文后深有感触。为了纠正江浙地区学风,弘扬古代先贤丰功伟绩,他挥毫将此文抄写,并摹刻上石。
赵孟頫此作以行楷书写成,字体俊逸,华贵大方,庙堂之气十足,气韵庄严而不失动势,作为行书楷书笔法糅合的一篇名作,且字数较多,笔画独特,正是书法爱好者难得的临摹范本。
明代的宁州知事边国柱通读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后,对《狄梁公碑》记这篇文章盛赞之至,更对狄仁杰治理宁州、造福百姓的举动十分敬佩,也为范仲淹敬仰名臣的真实情感而感动。据此,便由他亲自主持重修狄梁公庙及庙碑,并将赵孟頫书丹碑文刻于庙碑之上。狄事范文,珠联璧合,“梁公碑”抒写的文化佳话终将在宁县历史上流传千古。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梁秋燕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