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河南省大学生第二十一期原创作品挑战赛#
我们自知花与美人之间的关系,花之胜于美人者,在于其生香,而美人之胜于花者,在于其解语也。如果牡丹能够言语,呈“花解语”之态,必定能够倾国倾城,就算无情,也是十分动人。但牡丹本就倾国,解语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就算无情的假设,实际上不是无情,是有情也。
“解语花”,典出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未若我解语花也”,贵妃能够先意希旨,权变应酬,同时美而自知,“常使君王带笑看”,传为佳话。但罗隐诗中暗含政治意味,反讽美色误国,牡丹虽天生丽质,然“花王”之名却是世人之盲目追捧。此时若用政治观点看待宝钗,实乃无中生有,望文生义,不可取也。全文赞咏牡丹之绝色,喜其不媚俗而自媚之气质,这倒与宝钗与人的感觉相似,脂评道,“钗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倒也容易让人误解其之无情。
统筹来看,宝钗之“无情”是一种“诸事妥贴”的定准,凡事能够中庸克制,发乎情而止乎礼,使事物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这种“不执于情之情”与黛玉的“情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意向。而在牡丹“花王”的加持之下,甚至连黛玉也不能与之生辉,须躲其锋芒。欧丽娟认为,“无情”不是真无情,是个体情感的自我超越。确实如此,“冷香丸”以冷御热,镇静克制,内心自作调和,类似“圣人无情”之体现。而我们也知曹雪芹以“时”字一字点评宝钗性格,其“时”以知礼,“时”以践礼,克己复礼,浑然天成,自成“仁者”境界。无情反是有情,有着庄子“齐物”的境界与“吾丧我”的格局。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情”,宝钗才能够在封建礼教的规训之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逍遥”的境界——而这也正是“动人”的体现之一。而我们对此绝不能无中生有地用直观情绪来自主意淫,用所谓金钏之死等事件的克制来对套“无情”,反使立体的人物扭曲失真。
脂评道“宝钗为博知所恶”,其事事追求学问,“凡事拿学问一提”,不想“流入市俗”,反把自己活的辛苦。我们都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义理太多反而沉闷个性,让人捉摸不透,反失了少女性情,甚至连宝玉都误解其好意,称其世俗,“动人”的特性反成了世人误会的原因。
而“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恐怕这才是此句暗示的正解,而非聚焦于“无情”的表面理解。这种藏头藏尾之暗示方法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复杂/全面的同时,也使我们更加难以了解人物性格。话说宰相韩弘不喜牡丹,竟尽数斫去,如此名花也难逃厄运,而美人亦不能自安,宝钗的结局可想而知。“秾华”自美,宝钗德行无亏,但仍被外人“辜负”,不得善终。
而宝钗也真的是一朵“解语花”,又香又美,香于冷香丸之调和,美于解语且博学。但名花且毁,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