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创作挑战赛八期#
人与土地的情分,总在灶台上升腾,化作一缕缕难以割舍的乡愁,浸润在岁月的长河里。
我生在豫西南的土岗子下,那里的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宁静而悠长。老屋檐角,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串串跳动的火焰,为古朴的村落增添了一抹亮色;案板浸着卤牛肉的酱色,那深沉的色泽里,藏着岁月的沉淀,还有醇厚的味道;油锅里的豆腐“滋滋”冒着金边,金黄的脆皮 在热油中欢快地歌唱,诱人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十五年的光阴,就在这方寸灶间,慢慢炖煮,辣子鸡的焦香,混着锅塌豆腐的酥嫩,如同春雨渗进黄土般,悄无声息地融进了我的骨子里,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记得村头榆钱落时,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大锅烩菜的香气里。天刚泛鱼肚白,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爷爷便迈着坚实的步伐去赶集,背回半扇羊排。羊排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沾着晨露的萝卜缨子,在簸箕里轻轻打转,仿佛在跳着一支欢快的舞蹈。灶膛里的麦秸“噼啪”炸响,迸溅出点点火星,羊油在铁锅里化开,形成一圈圈琥珀色的涟漪。花椒粒,如同调皮的小精灵,在油锅里跳着舞,炸出的辛香,瞬间惊醒了檐下沉睡的麻雀,它们扑棱棱地飞向天空,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香气的诱人。
母亲掰白菜的脆响,清脆悦耳,总让我想起,河冰初裂的声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待日头西斜,金色的阳光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砂锅里的汤汁,咕嘟咕嘟冒着泡,像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粉条吸饱了荤腥,变得饱满而有弹性;萝卜干早褪了倔强,变得柔软而入味。我捧着粗瓷碗,蹲在柴垛旁,玉米饼子就着热汤下肚,胃里揣着个暖烘烘的黄昏,那一刻,幸福的滋味在心底蔓延开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话定是,尝过祖母的凉拌菜才写出来的。夏夜里,繁星点点,月光如水,新摘的荆芥,还带着日头的温度,嫩绿的叶子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嫩黄瓜,用井水湃得透心凉,咬上一口,清脆爽口,满是夏天的味道。蒜泥在石臼里捣成翡翠色,细腻而浓香;老陈醋,绕着粗陶碗转三圈,醇厚的酸味扑鼻而来。
那年,去县城念书,祖母连夜煮了咸鸭蛋,蛋白凝着月光,洁白如雪;蛋黄淌着落日余晖,红亮诱人。临行,她把蛋塞进我书包,咸香顺着布缝往外钻,惹得班车上的人都问:“这是谁家腌的好滋味?”那一刻,祖母的爱,也随着这咸香,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在省城读书那会,每日晨光未醒,整个城市还在沉睡,食堂窗口已飘来胡辣汤的辛香。那香气,仿佛是一首唤醒城市的晨曲。掌勺师傅的白帽总沾着面粉,木勺刮过铁桶的声响,比教授讲课还提神。头回喝胡辣汤,辛辣的味道,直冲喉咙,呛得我直流泪,同窗笑我:“得先让舌头认认老乡。”果然,第二口便尝出熟悉——骨汤里沉着老家的面筋团子,软糯,有嚼劲;豆腐丝滑得像渠水里的泥鳅,在舌尖上欢快地游走。
寒假归校时,老乡校友总会带只油纸包的烧鸡,卤香从教室前排窜到后排,弥漫在整个教室里。她说,秘诀是往老汤里扔山楂,“酸甜去了油腻,就像日子,要添点念想才熬得住。”那一只只烧鸡,不仅是美味的佳肴,更是我们在异乡求学时,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这些年,随工作走遍中原,方知豫菜是黄河水写的长诗。在开封,吃灌汤包,老师傅教我用三指作兰花状,小心翼翼地夹起,薄皮里汪着肉汁的汤包。轻咬一口,滚烫的肉汁瞬间在口中散开,烫了舌尖却暖了心窝,仿佛尝到了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与韵味。洛阳水席端上牡丹燕菜,萝卜雕的花瓣浸在清汤里,栩栩如生,倒真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那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感叹厨师的巧夺天工,也感受到了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最难忘郑州老馆子的葱烧海参,胶东刺参裹着中原大葱香,海陆相逢,竟比旧友重逢还熨帖。海参的软糯与大葱的浓香完美融合,在舌尖上演绎出一场美妙的味觉盛宴。
也有失落时分。某次在车站买“逍遥镇胡辣汤”,塑料碗盛着稀汤寡水,面筋硬得硌牙。那味道,与记忆中的胡辣汤相差甚远。忽然记起,巷口那位守摊老人,寒夜里,他的摊位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行人的路。他从旧棉被裹着的瓦罐舀汤,油花儿在汤面绽成梅花。他总说:“急火熬不出真味,就像人赶路,会丢了魂。”如今,那老人的身影和他熬制的胡辣汤,都已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去年归乡,见母亲摊煎饼,竹耙子在鏊子上画着同心圆。柴烟熏得她直抹眼,却依然专注地做着煎饼。煎饼边翘起金黄的卷儿,像极了小时候我收集的杨树叶。“带着路上吃”,她执意烙了二十张,“配上卤牛肉,瓷实。”我蹲着添柴,火星溅在记忆的草垛上,忽而懂得:豫菜的好,原是把光阴炖进寻常食材里。辣子鸡炸响的是岁月,那“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是时光的脚步;烩菜咕嘟着春秋,每一次沸腾,都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胡辣汤翻滚的,尽是人间温凉,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温暖了无数个寒冷的日子。
如今,每逢夜雨敲窗,我总想起老屋灶膛跃动的火光。那火光,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照亮了无数个夜晚。砂锅还在咕嘟,仿佛在延续着过去的时光;黄河水仍裹着泥沙向东流,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从田间地头到都市高楼,从粗瓷海碗,到青花细碟,八千四百万双手调着不同的滋味,却调着同样的念想。这念想,不在菜谱秘籍里,而在祖母颤巍巍,打蛋时溅起的面粉星子里,那每一颗面粉星子,都饱含着祖母的爱;在父亲往卤汤丢八角时,顺嘴哼的小曲里,那悠扬的小曲,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在游子异乡夜半惊醒时,喉头那抹挥不去的咸香,那咸香,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或许,生活的真味恰似这豫菜之道:不求稀罕物,但将平凡食材细细料理;不追浮华色,只教寻常日子渗出甘醇。就像黄河水滋养两岸,家常滋味养育着中原儿女的魂——走得再远,舌尖记得回家的路;见得再多,终究是柴米油盐最养人。那些记忆里的菜肴,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们承载着我的童年、我的乡愁,以及我对家乡深深的爱。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起那些熟悉的味道,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好亲切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村庄,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