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19小时前
黄河之上,花儿之远。5月16日,李敬泽作品《上河记》分享会在敦煌市图书馆举行,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著名作家、诗人叶舟及著名出版人曹元勇展开对谈,向读者分享行走带给写作与生活最本真的生命力。
《上河记》是李敬泽漫游黄河的旅行图文笔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2000年,李敬泽作为“走马黄河”考察团的作家之一,从甘肃兰州出发,行经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用四个月展开了一段文化考察,记录了黄河中游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风土民情、历史文化,以及作者有关文化的思索。15篇散文加上行程中相机记录下的画面,手绘的路线图、城堡平面图等,共同汇成了《上河记》。
25年后,李敬泽在当年“走马黄河”的始发地甘肃,再次谈起黄河,谈起行走对人生尺度的拓展,谈起人与世界相处的关系。他还谈到多次来甘肃的体验时说,每次来都能肉眼可见地感觉到变化,为这种变化高兴,就像自己变好了一样高兴。
叶舟:行走让一个作家伟大
分享会在现场读者的朗诵中开始,叶舟回忆起了25年前与李敬泽共同行走的记忆。对于那时的李敬泽,甘南的草原、临夏等等这些地方都是陌生的,但是他一路走下来,见过了山山水水,最后在兰州见到了叶舟。
叶舟十分钦佩能够行走的作家,认为行走让一个作家伟大。“当我们还是少年的时候,有幸经历了走过了那些高原,走过了那些山川,见识了大地的浩荡,见识了天地和高原,见识了不同的风俗、陌生的方言,这些其实都是对一个少年的滋养。”
曹元勇:《上河记》是一本不该被忽视的书
作为资深出版人,也是李敬泽《上河记》这本书的策划统筹,曹元勇分享了《上河记》出版背后故事。当读完《上河记》,曹元勇就被这本书带到了曾经的场景之中,这些场景远比“打卡”要拥有更多感性的细节、更多的故事,并不只是带着眼睛去看一看,它背后有着丰厚的知识和资料的积累。
对书中李敬泽描写的甘南草原、拔牙趣事、海原大地震等章节,曹元勇都记忆犹新。他认为这绝不是一本应该被埋没的书,“你不觉得这些东西刺激,你也不觉得这些东西生硬,你会觉得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历在目,这些文字表达就是恰到好处,就是这样。”
李敬泽: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行走
关于行走,李敬泽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景点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相反,只有当他跑在城市的街道上,走到完全未知的地方,才能让他感到自己和世界之间依旧有紧张的感觉。
在《上河记》中,李敬泽选择的也是极具生活气息的线路。从苦水玫瑰到河州花儿,从记忆中的萧关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从广福寺的百灵鸟到米脂街头的“堂吉诃德”,走进镇子,走进村庄,沉浸于本地人的时间与空间,探寻黄河最具生命力的一面。
而李敬泽认为,这样一次下定决心的远行,这就是精神有所成长的时候,这时要以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去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信马由缰地往前走,人就和世界保持着一种相对紧张、相对紧绷,有一点儿未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我们所认识的黄河、西部的大地,就不完全是别人看见的那些,而真的是我在生命中去遭遇、去碰见、去遇见,去写下,就是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精神成长。”
文·图丨奔流新闻首席记者郑重 记者马昭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郑重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
马昭君
奔流新闻记者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