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变“夸夸群”:被迫表演式育儿有多累?
一、现象剖析:家长群如何异化为“夸夸群”?
- 社交压力下的群体表演
- 从信息共享到情感绑架:家长群最初作为家校沟通工具,逐渐演变为家长展示育儿成果的舞台。例如,家长在群内频繁发布孩子获奖证书、才艺表演视频,甚至刻意制造“完美育儿”人设。
- “夸夸文化”的蔓延:为避免被孤立或贴上“不配合”标签,家长被迫参与互相吹捧,形成“不夸即不合群”的潜规则。例如,某家长分享孩子手工作业后,其他家长需跟风点赞并附上“创意满分”“未来艺术家”等评价。

- 技术工具加剧异化
- 即时通讯的“在场感”:24小时在线的家长群让家长始终处于“待命”状态,随时需回应群内动态。例如,某家长因未及时点赞其他孩子的作品,被私下提醒“要注意群内互动”。
- 数据化攀比:部分家长群甚至出现“打卡接龙”“作业评比”等量化考核,将育儿成果转化为可比较的数字指标。
二、被迫表演式育儿的“三重累”
- 情感劳动的透支
- 虚假情绪的持续输出:家长需长期维持积极、热情的群内形象,压抑真实情绪。例如,某家长因孩子成绩下滑焦虑,仍需在群内夸赞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
- 社交关系的功利化:家长群互动逐渐脱离情感联结,演变为资源交换或人脉积累的工具。例如,家长通过夸赞老师或家委会成员,试图为孩子争取更多关注。
- 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挤压
- 隐形劳动时间延长:除本职工作与育儿外,家长需额外投入时间经营群内形象。例如,某家长每天需花费1小时以上浏览群消息、构思夸赞文案。
- 注意力碎片化:频繁查看群消息导致家长难以专注工作或陪伴孩子,形成“身在心不在”的育儿困境。
- 教育焦虑的恶性循环
- “完美父母”人设的压迫:家长为维持群内形象,被迫参与超出能力范围的育儿竞争。例如,某家长因其他孩子参加高价兴趣班,咬牙为孩子报名同类课程,加剧经济负担。
- 孩子成为“表演工具”:部分家长将孩子成果作为群内炫耀资本,忽视孩子真实需求。例如,强迫孩子反复练习才艺以拍摄“完美视频”发布至群内。
三、深层原因:教育竞争与社会文化的共谋
- 教育军备竞赛的缩影
-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性:家长群内的表演实质是教育竞争的外化,通过展示育儿成果争夺稀缺资源(如名校名额、老师关注)。
- “剧场效应”的扩散:当部分家长通过表演式育儿获益时,其他家长被迫跟风,导致整体育儿成本攀升。
- 传统文化与现代焦虑的交织
- “面子文化”的现代变体:家长群成为家长维护社会声誉的新战场,夸赞与被夸赞均与“脸面”挂钩。
- 中产阶层的身份焦虑:教育投入被视为阶层流动的保障,家长通过群内表演确认自身中产身份的合法性。
四、破局之道:从“表演”到“真实”的回归
- 家长个体的自我解绑
- 设定群内互动边界:例如,关闭群消息提醒、减少非必要发言,将精力集中于真实育儿场景。
- 拒绝“比较陷阱”:建立以孩子个体成长为核心的育儿观,避免将群内动态作为自我评价标准。
- 家校关系的理性重构
- 明确家长群功能定位:学校应制定群规,禁止攀比性发言,限制与教育无关的社交互动。例如,规定仅允许发布通知、反馈问题,禁止晒娃、求赞。
- 提供多元沟通渠道:通过定期家长会、一对一约谈等方式,替代家长群的部分功能,减少线上表演压力。
- 社会文化的系统性改变
-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政府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校际差距,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 重塑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对单一成绩指标的依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降低家长对“表演式成果”的追求。
五、结语:育儿不应是一场“真人秀”
家长群沦为“夸夸群”,本质是教育焦虑与社会竞争在虚拟空间的投射。被迫表演式育儿不仅透支家长的情感与精力,更可能扭曲孩子的成长环境。唯有回归育儿的本质——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教育的自然规律,方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家长需铭记:真正的教育成果,无需在群内点赞中证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展开剩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