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创作挑战赛八期#
汝州民间故事第二十九章
五里本传奇
赵文献
州东五里踏晨霜,九水归川聚宝祥。
蟾化仙身调雨露,郎逢娇女定鸾凰。
庙前纸烬随风引,戏里乡心共影长。
莫道村微难振鼓,千年烟火续荣光。
在汝州城东,有一处名为“五里本”的地方,是旧时柳王和闫庄的共同称呼,名字由来颇具趣味。旧时州府衙役每日清晨从府衙出发,向东奔跑五里后折返,“五里奔”的称呼渐渐流传,岁月流转中,人们将“奔”字写成了“本”,这便是“五里本”的由来。此地九水汇聚,形如九龙入渊,得天独厚的地势让它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风水宝地,汝州如今发达的钢铁市场,也得益于这“九龙口”的灵气。
早年,这里住着一户姓胡的商户,他们以卖饭为生,热情招待往来客商,生意红红火火。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平静。那年寒冬,拉货的客商在饭店墙边生火取暖,不料火苗顺着墙根石缝窜入屋内,瞬间燃起大火。胡家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无奈之下,只好移居到柳王村。
在五里本,最出名的当属冰官爷庙。传说冰官爷是掌管一方风云雨雪冰雹的神仙,而汝河南岸的瓦斗街,正是兵官奶奶的娘家。瓦斗街村南有个大池塘,塘中一只蟾蜍历经千年修炼成仙,被派到五里本。掌管汝州东部的风调雨顺。池塘边,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常来洗衣,冰官爷对她一见钟情,化身俊朗少年,与姑娘喜结连理。此后,夫妻二人共同庇佑这方百姓,深受爱戴。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的庙会,是当地最盛大的节日。庙会前夕,瓦斗街的人们会先将冰官奶奶请回娘家,待庙会当日,再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送回五里本的庙中。柳王村的村民也会早早等候,一路远接高送,热闹非凡。这份因神仙姻亲结下的情谊,让柳王和瓦斗街世代交好。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柳王村因规模小难以自保,许多村民被迫投亲靠友,分散到周边大村。最艰难时,村里仅剩七户人家。隔壁闫庄村见状,想独占庙会,便在村南汝河搭建戏台,还在柳王去戏场的路口挂起“驴碍眼”(一种羞辱性物件),嘲讽柳王人唱不起戏。
但柳王人并未气馁。赵知和赵长春挨家挨户找到散居的柳王人,号召大家集资唱戏。村民们有钱出钱、有物捐物,开油房的王姓人家主动献出灯油,唯独一户早已外迁的人家拒绝出资。解放后,离散的柳王人纷纷回迁,只有这户人家再未归来。
筹备庙会时,村民们遵循古老的规矩——通过“烧纸问戏”决定请哪里的戏班。十二日前夜,在冰官爷庙前焚烧黄表纸,纸灰飘向哪个方向,就往哪里寻找戏班,无论多远,绝不放弃。靠着这份执着,即便只有七户人家,柳王村也从未让庙会失了热闹。
唱戏离不开戏台,柳王村民得到了多方支援。当屯是我伯父的舅舅家所在,那里的戏台板装饰精美,带着红领子,气派非凡。得知外甥村要办戏,佰父领着柳王年轻人去背台子板,舅舅二话不说,派牛车将戏台板送来。
"咱有牛有车,咋会让外生子去带着人从当屯往柳王背台子板?"
庙会当日,闫庄人原以为柳王人无力办戏,早早在自家河边搭好戏台,没想到柳王人连夜在冰官爷庙前建起一座崭新戏台。闫庄人只好匆忙将戏台挪到庙前,却只能搭在偏位。更有柳王村刘姓村民的舅舅,是跟着黄庙黄万一背合子炮的,带着一众人马和一挺机关枪前来“镇会”,威风凛凛地将机枪架在戏台前,大声放话:“谁敢捣乱,先吃一梭子!”
庙会那日,柳王、闫庄各唱一台大戏,还邀请了名角助兴,程楼也请一台戏,三地戏台同唱,热闹非凡。牛市、骡马市人声鼎沸,跑马路、鸡鹅鸭路商贩云集。一位来自山西的骡马商人见此盛况,惊叹不已,特意来到冰官爷庙。看到庙小神小,他忍不住发笑:“这般小神,怎能有如此大的排场?”谁知话音刚落,他头顶突然升起一朵白云,无论走到哪,白云都如影随形。商人惊恐万分,回到山西后,立刻修建了一座冰官爷庙,并将庙会定在与五里本同一天。
如今,这里的铁铁市场如此兴隆就于距离冰官爷庙会九龙口附近有关。五里本的故事在汝州代代相传。这里的每一缕烟火,每一场庙会,都诉说着百姓对土地的眷恋、对信仰的坚守,还有那永不磨灭的团结与希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