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网4小时前
据报道,近期,“网约摩的”平台开始在多地上线。对此,有的消费者认为,“网约摩的”作为网约车的“平价替代”,方便了人们出行,“3公里内很受欢迎,尤其是拥堵路段”。但也有消费者质疑,“网约摩的”能否上路运营,安全如何保证。
由于在价格,以及在满足一些细分领域的出行场景上有着更大优势,“网约摩的”在一些地方开始兴起,这算是继网约车之后,市场自发创新的又一种尝试。该市场到底能够走多远,发展到多大的规模,目前来看还存在诸多变数。但作为一种市场的自发探索,在平衡好风险的前提下,不妨给予其在发展中推进完善的空间。
事实上,抛开“网约”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县乡市场中,“摩的”拉客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出行服务模式,只不过由于比较松散,加之规范成本较高,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灰色地带。
在很大程度上说,“网约摩的”给了这种“灰色”运营的个体化的“摩的”服务,一种纳入系统规范的契机。如平台方面一般会对入驻司机的资质进行线下审核,包括对驾照、行驶证、交强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且逐步引入意外险。
这套规程,其实就是借助平台力量和市场化机制,将过去零散的摩的服务导入一个可度量、可管控的数字网络,从而提升行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度。
不过,该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最关键一点,摩托车作为营运车辆的合法性,本身就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网约摩的”模式要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解决资质模糊这个最大的“硬伤”。
各地不妨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度上予以化解。同时,还可以根据安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约摩的”的准入标准、安全保障责任等,与平台一道推动安全与便利的更有效平衡。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完全可以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情况,实现保障安全、满足需求和尊重市场创新的多赢。
据《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旭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