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品德教育就得像苏格拉底那样,引导学生认识美德的本质!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正义、勇敢是什么,自然就会践行美德!” 哲学系王教授猛地拍了下会议桌,震得投影仪遥控器差点滑落。
“空谈理论有什么用?” 德育处李主任涨红着脸反驳,手中的《颜氏家训》重重砸在桌上,“颜之推说得明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品德得从日常习惯一点点培养!”
“上次班会用苏格拉底式对话讨论‘何为诚信’,学生们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知识对品德的引导!” 王教授调出班会记录,语气激昂。
“我们小学部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孩子们每天帮家长做家务、在学校做好事,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品德教育!” 李主任展示着学生们的实践照片,照片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会议室里气氛剑拔弩张,这场关于品德教育方式的激烈争吵,如同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促使我们深入探究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与颜之推 “品德教育” 理念,思考在教育实践中究竟该如何运用它们培育学生的品德。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的理念,将美德与知识紧密相连。他认为,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缺乏对美德的正确认知,一旦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践行美德。在雅典的广场上,苏格拉底常常拉住路人展开辩论,探讨诸如 “正义”“勇敢” 等美德的内涵。面对 “何为勇敢” 的问题,有人回答 “勇敢是在战场上不退缩”,苏格拉底则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对方思考: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盲目冲锋,导致全军覆没,这能算勇敢吗?经过层层剖析,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勇敢不仅是无畏的行动,更需要智慧的判断和对正义的坚守。这种通过对话和思辨,引导人们认识美德本质的方式,旨在让美德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从认知层面驱动行为的向善。
颜之推的品德教育理念,则扎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在《颜氏家训》里,他强调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家庭熏陶,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他要求子弟在日常生活中,从言行举止到待人接物,都要有严格的规范。比如,见到长辈要主动行礼问好,用餐时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不能抢先动筷。在家族聚会中,颜之推会讲述家族中先辈们的善行义举,如乐善好施、诚信待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他认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规范和言传身教,能够让品德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如同天性一般自然形成。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两种理念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路径和效果。借鉴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的理念,许多学校开展了思辨性的德育课程。在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围绕 “网络暴力中的道德责任”“诚信在商业活动中的价值” 等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深入思考道德问题的本质和后果。在讨论 “是否应该无条件帮助他人” 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展开辩论,有的认为帮助他人是善良的体现,有的则提出要考虑帮助的方式和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 “善良”“助人” 等美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知的提升也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当遇到类似情况时,会更加理性地践行美德。
颜之推 “品德教育” 理念在中小学的日常德育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学校推行 “文明礼仪打卡” 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主动问好、爱护环境、遵守秩序等,并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坚持良好行为。某小学开展 “孝亲月” 活动,让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碗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校园里的文明氛围更加浓厚,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
然而,这两种品德教育理念在应用中也面临着挑战。苏格拉底的理念侧重于思辨和认知,对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美德概念存在一定难度,而且这种方式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导,可能导致学生虽然理解了美德,但在实际行动中依然不知如何践行。颜之推的理念虽然注重行为习惯培养,但如果仅仅强调规范和约束,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行为背后的道德意义,可能会使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无法真正从内心认同和践行美德。
事实上,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与颜之推 “品德教育”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让学生积累道德体验,这对应颜之推的理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实践进行反思和讨论,探究行为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上升到苏格拉底所强调的知识层面。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先让学生分享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和经历,然后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志愿服务体现了哪些美德”“为什么帮助他人会带来快乐” 等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的结合中,真正理解美德的内涵,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与颜之推 “品德教育” 都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应非此即彼地选择,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具体的教育情境,将两种理念有机融合,让品德教育既有坚实的行为基础,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文章从理念内涵、实践案例、面临挑战及融合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如果你觉得案例不够丰富,或想调整论述角度、增减字数,欢迎随时告诉我。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