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常常无奈叹息:“这孩子就是太笨了,学不会。”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并非天生愚钝,而是 “懒” 在作祟。这种 “懒”,可能是懒得思考、懒得动手、懒得坚持,若在小学阶段不及时纠正,到了初中学习难度增加,孩子很可能直接选择 “躺平”,给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带来巨大阻碍。
小学阶段,孩子出现 “懒” 的现象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课堂上,懒得主动思考问题,老师提问时,总是等着别人回答,自己不愿深入钻研;写作业时,图省事、怕麻烦,遇到稍有难度的题目就跳过,或者直接抄袭答案;课后复习与预习环节更是敷衍了事,懒得回顾当天所学知识,也不愿提前了解新内容。比如,有些孩子做数学应用题,一看到题目文字多、条件复杂,连题目都没读完,就觉得自己不会做,放弃思考;背诵课文时,不愿意逐字逐句记忆,只大概读几遍就应付了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 “懒”,实则在一点一滴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积累。
孩子的 “懒”,本质上是思维惰性与不良学习习惯的体现。如今,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碎片化信息的冲击,让孩子更容易陷入轻松娱乐的舒适圈,难以静下心来专注学习。同时,部分家长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事务,让孩子缺乏自主做事的机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主动尝试的习惯。这种思维和行为上的 “懒”,会严重阻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当孩子长期逃避思考和努力,大脑得不到有效锻炼,思维会变得越来越迟钝,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升。原本并非天赋不足的孩子,在 “懒” 的影响下,学习成绩逐渐落后,进而被贴上 “笨” 的标签。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若此时不纠正 “懒” 的毛病,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增多、知识难度加大,孩子会因基础不牢、能力不足而更加力不从心,最终选择 “躺平”。初中的数学函数、物理力学等知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如果小学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孩子面对这些难题会倍感吃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彻底放弃努力。而且,初中的学习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一旦孩子跟不上进度,就很难再追赶上来。到那时,家长再想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难度将成倍增加。
想要改变孩子 “懒” 的现状,家长和老师需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培养其独立做事的能力;在学习上,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中克服思维惰性。此外,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让孩子在逐步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孩子表现不佳,别轻易用 “笨” 来定义,多去关注他们是否存在 “懒” 的问题。小学阶段是纠正 “懒” 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避免孩子在初中陷入 “躺平” 的困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