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6-13 21:25
上世纪90年代末,管道天然气在北京市逐步普及,煤炭和液化气逐渐退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北京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城市。这场能源变革不仅显著改善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也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然而,在北京市整体能源现代化的进程中,怀柔区原燕南建材公司家属院却似乎被遗忘。这里两栋楼的120户居民,至今仍需扛液化气罐上楼,与周边的现代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本期《向前一步》走进这个老家属院,探寻困扰居民多年的通“气”难题。
扛罐上楼,用“气”难!
怀柔区原燕南建材公司家属院的居民多年来一直深受用气难题困扰。该家属院居住的大多是年长老人,60岁以上居民占比超过80%。由于没有接入管道天然气,他们只能使用液化气罐,而每个重达几十斤的液化气罐,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扛上楼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张叔叔家的厨房里,煤气罐占据了很大空间,原本狭小的厨房因煤气罐的摆放显得更加拥挤。
王阿姨做饭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浪费宝贵的煤气。
李叔叔家甚至因为担心煤气不够用,连最爱吃的炖肉都不敢做。
多年来,居民们多次反映希望解决天然气入户问题,但一直未能如愿。
历史遗留问题,通“气”难!
怀柔区原燕南建材公司家属院的这两栋楼,是当年由单位与职工集资共同建设的员工宿舍。1958年成立的怀柔机砖厂,于1990年更名为燕南建材公司,并在2001年被现任土地权属单位收购,这两栋楼作为“附赠品”被保留至今。其中一栋楼的居民至今仍未拿到房本,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
2019年,属地怀柔镇接手管理后,曾多次筹划为这两栋楼接通管道天然气,但都因缺乏气源而无疾而终。同年年底,曾计划利用原公司食堂的天然气管道作为气源,将其接入厂区家属院。但就在方案即将落地之际,《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出台,原公司食堂片区被划为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食堂的天然气管道被废止,气源没了,方案也随之搁浅。
多方协同,打通“气”脉
2025年3月,多方协同研究制定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计划从厂区北侧现有的天然气管道接通至家属院,优先解决120户居民用气问题,待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周边道路及管道天然气路网后,再接入新的天然气管道。
然而,这一方案需拆除构件厂的三间厂房,遭到负责人老于的坚决反对,这些厂房承载了他30多年的心血,意义非凡,致使通气工程再度搁浅。
一边是苦苦期盼接通管道天然气的老职工们,一边是构件厂负责人老于的切身利益,新版方案一经亮相便陷入两难境地。难道这次的希望又要落空?老家属院的通“气”难题究竟何时能解决?敬请关注本周日晚21:05北京卫视《向前一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