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8小时前
霸气十足的兵器“青铜戈”
可可爱爱的小虫“蚕宝宝”
二者相遇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古蜀匠人“玩混搭”
于是,有了这件蚕纹铜戈
01
青铜戈上刻蚕纹
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化干戈为玉帛”
戈是兵器,亦是战争的代名词
但这件蚕纹铜戈被古蜀匠人
造出了“新花样”
蚕纹铜戈的戈身为长三角形
援部的正反两面
(注释:援部,即戈身的前半部分)
布满狰狞的兽面纹
霸气十足
而内部的正反两面却“画风突变”
(注释:内部,即和木柄连接的后半部分)
装饰方头圆眼、弓身蠕动的蚕纹图像
可可爱爱
兽面纹、蚕纹
二者竟在方寸青铜上共生
这件蚕纹铜戈纹饰繁复,无使用痕迹
应为礼器,而非实战器
△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蚕纹铜戈旁还展示出了内部蚕纹图像的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蚕桑丝织的起源地
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养蚕育桑的地区之一
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
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王“蚕丛”
就开始教导子民种桑养蚕
蚕纹铜戈上的蚕纹图像
实证了战国时期
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历史
此外
“蜀”字的甲骨文呈虫、蛇之形
《说文解字》中
释“蜀”为“葵中蚕也”
因此,“蜀”字本义即蚕
也可印证古蜀人种桑养蚕的悠远历史
△左为“蜀”字的甲骨文。
02
古蜀人种桑养蚕有多发达?
蚕市让你买买买!
在种桑养蚕这一领域
古蜀人
不仅“玩得早”,而且“玩得好”
甚至逐渐发展形成了
以桑蚕业为基础的蚕桑及相关器物的
贸易市场——蚕市
△明·《岁华纪胜图册之蚕市》(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成都蚕市起源于祈蚕福
每年春三月
新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
蜀中百姓来到寺观中膜拜
以祈求一年蚕桑大吉
寺观周围逐渐发展成了
以买卖蚕桑物品为主的定期集市
晚唐时期,蚕市进一步发展
转变为百物贸易之地和市民的游乐之地
一些文人雅士也开始入住此地
晚唐五代词人韦庄《怨王孙》中写道:“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可见当时的蚕市不只是专门贸易蚕具、蚕种、蚕桑的地方,可谓百物汇聚、贸易毕集、歌舞宴饮游乐之地。
发展至宋代
逛蚕市已经成了宋代成都百姓的日常生活
开市时间长、地点多、活动多
除了购物外
还能宴饮、游赏、赏春、“淘好物”等
宋代《五国故事》记载:“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阛阓填委,蜀人称其繁盛。”
直至现在
成都仍在打造“十二月市”IP
做到月月有集市、市市不相复
“十二月市”,指的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十二月桃符市”。
△成都“十二月市”新春祈福嘉年华活动现场。
03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凝结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蚕桑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包括
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
以及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
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等
其中也包括诞生于蜀地的蜀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主要特点为
经纬比例恰当,图案清晰
色彩丰富,花型饱满,工艺精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蜀锦面料,图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从种桑养蚕到精美蜀锦
凝结了
数千年古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蚕纹铜戈
半刃寒光半缕丝
那是“蚕丛之国”的历史见证
也是古蜀人“农桑安邦”的生存哲学
来源|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柴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