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5小时前
(图片来自网络)
在建国初期的乡间沃土上,男孩子的夏天总是被无尽的欢乐填满。下河摸泥鳅时泥浆漫过脚踝的清凉触感,用长竹竿粘蝉时屏气凝神的紧张,踩着木梯上房掏鸟蛋的刺激,还有奔向田野抓“蝈蝈”的雀跃……这些既没有大人在旁指导,也非学校组织的活动,纯粹是孩子们在乡野间探索出的自娱自乐,成为了镌刻在童年里最珍贵的开心记忆。
在这诸多充满野趣的活动中,抓“蝈蝈”当属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在我们当地农村,蝈蝈被亲切地唤作“怪子” 。它生着两条修长且充满力量的后腿,一旦受惊,便以极快的速度蹦向远方,眨眼间就消失在茂密的草丛中,再难寻觅踪迹。它那两颗锋利的大门牙更是不容小觑,要是不小心被它咬上一口,手上立马就会鲜血渗出,让人又疼又怕。
小时候,我们抓“蝈蝈”全凭一双手,确切地说是用双手去“捧”。没有任何专业工具辅助,全靠自己的眼力和敏捷度,这无疑给抓“蝈蝈”增添了不少难度,但也让这份乐趣愈发纯粹。
记忆里,我常和小伙伴们相约钻进郁郁葱葱的豆子地。那里简直是“蝈蝈”的乐园,每到中午烈日当头、暑气正盛时,便是“蝈蝈”们最活跃的时刻。雄性“蝈蝈”会骄傲地跳到豆子棵的顶端,发出清脆响亮的鸣叫,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而雌性“蝈蝈”则安静地躲在下方,静静聆听着心上人的歌声。这时,要是抓不住那只高调鸣叫的“歌唱家”,我们便将目标转向下方安静的雌“蝈蝈”,总能有所收获。在豆子地里穿梭,豆叶不时划过脸颊,痒痒的,可大家谁也顾不上,满心满眼都是寻找“蝈蝈”的急切。
后来,我随家人来到淄博南定。家中有一块菜园,为了防止家禽糟蹋,需要用棘篱围起来。大人们吩咐我们到附近的山区去割棘篱,虽说路途遥远,来回奔波十分辛苦,但小伙伴们却个个兴致勃勃、踊跃前往。因为那连绵的山区,藏着我们心心念念的“蝈蝈”。棘篱棵其实就是小酸枣树,枝桠上布满尖刺。我们在这样的树丛中抓“蝈蝈”,依旧只能靠双手去捧。常常是“蝈蝈”没抓到,两手却被尖刺扎得满是伤口,又疼又痒。可即便如此,大家也从不喊疼喊累,稍作休息,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抓“蝈蝈”的“战斗”中。
即便到了临近深秋,寒意渐浓,我们抓“蝈蝈”的热情也丝毫未减。那时,我们会找来透气的葫芦,将抓到的“蝈蝈”养在里面。即便外面飘起雪花,寒冷刺骨,葫芦里的“蝈蝈”依然会时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仿佛在为寂静的冬日增添一抹灵动的音符,那感觉别提多有趣了。
乡村的童年时光,就像一个装满珍宝的百宝箱,每一件都是那么珍贵而美好。抓“蝈蝈”的经历,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欢乐与纯真都永远镌刻在心底,历久弥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