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客户端5小时前
在拉萨市城关区林聚南路,藏着一家极具烟火气的小店。雨后的傍晚踏入店门,点上一碗招牌酸汤水饺,坐在吧台前,老板利落切黄瓜时发出的清脆声响、饺子入锅时溅起的水花、调汤底时专注的神情,尽收眼底。尚未动筷,空气中早已氤氲着诱人的食物香气。“很温暖,就像剧中的深夜食堂一样。”一位食客说。夜幕降临后,记者走进这家拉萨版“深夜食堂”,听店主王小康与朋友们娓娓道来——那些他们与拉萨的故事。
心愿:用食物安抚人们的孤寂
2014年冬至,王小康做了酸汤饺子,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开一家饭馆,名字叫‘冬至小馆’……”
2024年深秋,一则招租启事让王小康、田哥和雯雯这三位在拉萨相识多年的老友起心动念。三人坐下来简单商量,决定租下这个临街的店铺。经过近一个月的装修,原本不起眼的临街店铺焕然一新:暖黄灯光漫过定制实木吧台,手写菜单承载着几个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开放式厨房被吧台座位环绕——每处细节都似曾相识。原来,是日剧《深夜食堂》里的模样。
2024年12月21日,冬至,冬至小馆开业。“没有刻意掐时间点,从签合同、装修、办手续到开业,刚好就是冬至那天,一切都刚刚好。”王小康回忆道。随着第一锅饺子盛出,当最后一位食客尽兴而归,王小康忽然想起自己十年前发的那条朋友圈。窗外寒风凛冽,而木窗棂内,食物的温度正温柔地抚慰着每个人的孤寂。
烟火:酒和饺子是小馆的灵魂
从小对烹饪情有独钟的王小康,曾在几年前专门在饭店的后厨学习过鲁菜技艺。最初,他怀揣着在异乡经营一家餐馆的梦想,却一直没能实现。说起冬至小馆,这位山东小伙儿眼中泛起暖意:“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天生就爱吃饺子,而饺子配酒的烟火气,更是冬日里抚慰人心的良方。”
开业初期,小馆主要经营酸汤牛肉水饺、煎蛋抱饺和几款自酿的果酒。当酸汤水饺在碗中升腾起袅袅热气,当青梅酒在玻璃罐中绽放出琥珀光泽,冬至小馆渐渐成了拉萨夜归人的心灵驿站。随着四季更迭,菜单也慢慢丰富起来。春日,添了香菇青菜饺子配青梅酒;夏夜,推出了冰镇小龙虾配口感绝佳的扎啤……然而无论菜单如何翻新,饺子和果酒始终雷打不动,王小康说:“就像北方人过冬要囤白菜,冬至小馆的魂儿,永远是这口热乎饺子与甘醇酒香。”
煎蛋抱饺带着浓浓的北方风味,是王小康记忆里“妈妈的味道”。他说,小时候,吃前一天剩的饺子时通常都会煎一下。妈妈为了让煎饺的味道更好,总会变戏法似的打散一颗鸡蛋,沿着锅边细细淋下一圈金黄的“蛋液锦缎”,那是独属于她的温柔秘密。如今这道裹着童年记忆的煎蛋抱饺,成了小店最暖胃的存在,大家都说“吃到了家的味道”。
经营:成为“一人食”友好餐馆
冬至小馆开业至今已有半年多,经营状态良好。客群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既有本地老饕;也有被社交媒体好评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但整体以回头客为主,占比超过七成。
“最初,我和两位朋友是想在拉萨尝试一种新型的餐饮业态,类似‘一人食’或‘i人食堂’的概念。”王小康解释道,这种定位并非忽视服务,而是希望营造更加自在的用餐氛围——食客既可以选择与商家或邻座闲聊,也能独享美食而不被打扰。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模式意外催生出独特的社群效应:许多一个人来吃饭的食客,在这里交到了性格相似、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甚至常常分享彼此的美食。
可以看到,小馆出餐的分量很克制,这也是王小康的“用心良苦”。他希望一个人用餐时能够更加专注食物、珍惜食物。“现在的火爆程度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王小康笑着说,原本以“玩票”心态经营的冬至小馆,有时周末来晚了还没有座位,也算是一种甜蜜的辛劳。
知足:我们在拉萨挺好的
暮色降临,王小康、田哥与雯雯总会默契地走向巷子里的冬至小馆。这间小店极具包容性,让三个背景迥异的有趣灵魂、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因对美食的虔诚热爱在此交汇,延续他们在拉萨的故事。
冬至小馆内,吧台上陈列的山楂、柳橙、青梅三色果酒,是冬至小馆的时光密码。“这些浸泡酒通常要泡足半年或半年以上,才会品出最香醇的滋味。这就像顾客和商家的双向等待,也是我们和拉萨之间的联结,我们希望它更慢一点、更久一点、更醇一点。”王小康轻旋玻璃罐展示琥珀色酒液,果香与空气交融,恰似相处之道——不必急切,慢慢沉淀自有回甘。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王小康说:“在喜欢的城市经营一家喜欢的小店,是年少时的梦想,我们在拉萨挺好的。”他与合伙人田哥、雯雯达成默契:对小馆不预设未来,只是希望这几十平米的烟火气,能成为拉萨夜归人的“温暖角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