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以中国人对宗族和血缘的高度重视程度,只要看一下家谱起修时间,就能大概了解你们家族的起家门第,我们详细看看具体是咋回事?
最早的就是先秦时期,这个时候虽然都说礼崩乐坏,但是当时的人依然宗法制度最普遍的时候;宗族分大宗和小宗,只有诸侯王世袭和贵族才会又有自己的宗族谱牒。当时的社会就是你在家族中的地位决定你在朝廷的地位,大宗继承王位,小宗到封国成为卿大夫;所以说这个时候修家谱仅限于周天子、诸侯王和卿大夫士族,这时候宗族完全属于上层社会。
秦汉到隋唐,宗法制不没有解体,但是世卿世禄制已经结束了,开始变成军功勋贵加官僚队伍。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启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在这时候迅速崛起,家谱就成了鉴别贵贱、划分等级的依据,同时也是名门望族缔结婚姻、仕途升迁的根本材料。
王与马共天下之后,更是严重,官场完全以出身论英雄,最后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王僧达自负才地,三年间便望宰相;你现在说敢说自己二十岁当官,三年就能当国务院总理?南北朝时期的望族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专门设立谱局审核世系,严防寒门冒充士族,同时魏晋名士的清谈也是一种话语权的垄断,普通士族根本听不同人家在说啥,一张嘴就知道你不是这个圈子的人,再加上服五石散,同样是维持自己圈层的方式。
隋唐帝国主要依靠关陇集团,但是关陇集团的声望门第是军功贵族集团,不如山东士族靠文化撑门面。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提高关陇贵族的门第,让高士廉主持编撰《氏族志》,然后有多次大规模主持官方修谱活动,把李家排名第一,亲家排名第二,这个时候修家谱的权力主要在皇权、官僚集团和名门望族手中;修谱的主要目的就是巩固自身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中间经历过五代十国大乱斗之后就是大宋王朝,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向地方转移。因为大部分家谱的丢失,家族世系脉络只能靠口传,导致家族世系不清,宋王朝建立之后,朝廷重视家谱的社会教化作用,提倡民间编修家谱,宋朝进入官修家谱转向私修家谱的发展期。还有落魄文人靠替人书写家书为生,兼职撰写家谱,可见这个时候民间修家谱的需求和现象较为普遍。
再加上欧阳修、苏洵等文坛巨匠也亲自参与家谱编修,两位大家创造了两种基本家谱格式,这个时候家谱的功能就不再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而是“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教化功能。这个时候有这种转变是宋代社会结构变了,庶族读书人可以科举入仕,新兴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普通宗族也有修家谱的需求和能力了。
明清时期,小家族也能修谱,主要是是嘉靖皇帝彻底放开对民间修祠堂的控制,有了这个聚集地,士绅乡贤就成了宗族修谱的主力军。士绅是族内掌握知识的阶层,地位特殊,能够满足宗族修谱的需要。一方面,士绅在地方上具有相当声望,受到族人推崇,他们编修家谱可以提升家谱影响力。
修家谱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我们现在修家谱同样如此;修家谱可以加强宗族的控制,从而施加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这种事情在农村那种耕地、水源等一切生产资料都需要斗争的地方,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宗族长统治族人的抓手。
同时从明清嘉靖时期,老百姓就可以修祠堂、修族谱,再加上清中期后修祖坟也逐渐放松管制,宗族概念进一步深入民众之间。
综上而言,通过查看家谱在不同社会阶段开始修撰,大致能了解到自家当时门第,这种变化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相互促进的结果;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