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壹点客户端8小时前
济南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千佛山的轮廓已隐约可见。这座被称作“城市阳台”的山峦,像一尊沉睡的佛陀,将千年时光凝成青灰色的脊背。我总爱在清晨五点踏着露水登山,此时山门初启,晨钟未响,整座山还裹在薄纱般的雾气里,唯有山腰的兴国禅寺飘出几缕青烟,在半空织就一帘淡紫色的幔帐。
沿着青石阶拾级而上,指尖掠过斑驳的岩壁,能触到隋唐工匠凿刻佛像时留下的温度。千佛崖的崖壁上,六百余尊佛像依山势起伏排列,有的眉目低垂似在沉思,有的唇角含笑恍若慈悲。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造像,衣褶里沉淀着北魏的粗犷、盛唐的丰腴与宋代的清瘦。最令人惊叹的是极乐洞内的阿弥陀佛,三米高的身躯俯视众生,洞顶渗下的泉水在佛前汇成清潭,倒映着洞外随风摇曳的枫叶,恍若佛光流转。
行至半山腰的唐槐亭,总要驻足抚摸那株千年古槐。传说秦琼曾在此拴马,树身皲裂的纹路里,依稀可见金戈铁马的回声。亭柱上镌刻着“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的对联,字迹已被岁月浸染成苍青色,却仍能感受到清末秀才杨兆庆提笔时的顿挫——那是一个文人面对苍生时,既悲悯又无力的叹息。
待登至望岱亭,晨雾已化作云海。向北俯瞰,大明湖如一块碧玉嵌在城郭之间,湖面浮着几叶画舫,恍若游动的锦鲤;远处黄河如一条金带蜿蜒西去,与天际的朝霞融成一片胭脂色。此时方知乾隆皇帝为何在此留下“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卧牛山、华不注山等九座青峰,果真如九粒佛珠散落在泉城四周。
山风掠过耳际时,常能听见松涛与梵呗的和鸣。兴国禅寺的钟声恰在此时响起,浑厚的音波震落松针上的露珠,叮叮咚咚落进山涧。循声寻去,可见山门两侧的楹联:“佛门常作龙门渡,心是菩提即西方。”这副明代楹联,道尽了千佛山作为“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双元共生”的奥秘——虞舜曾在此躬耕,大禹在此治水,而佛陀的智慧又为这片土地镀上了慈悲的光辉。
待夕阳为千佛山披上金纱,山下的市井烟火便升腾起来。万佛洞前的广场上,老人们提着鸟笼散步,孩童追逐着放纸鸢,卖糖画的摊主手腕轻抖,琥珀色的糖汁便化作游龙戏凤。这时若走进观音园,会看见池中菩萨端坐莲花,池边石碑上“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刻字被夕阳染成赤金,倒映在水中,与游鱼的影子交织成流动的经文。
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又是另一番景象。苍松翠柏间,孙中山先生的题词“辛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暮色中愈发庄重。这里安息着二十余位革命志士,他们的墓碑与山上的佛像遥遥相对,仿佛在诉说着:千佛山不仅是慈悲的道场,更是英雄的丰碑。
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入山后,千佛山便褪去了白日的庄严。山腰的民宿亮起橘色灯火,窗棂间飘出鲁菜特有的葱香。坐在露台的藤椅上,能听见夜风穿过兴国禅寺的飞檐,带着梵呗的余韵,与远处泉城的霓虹低语。这座山啊,既容得下佛陀的慈悲,也盛得下人间的悲欢,就像它怀抱中的济南城——既有“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婉约,也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豪迈。
千佛山的晨昏,是时光写给济南的情书。每一块青石、每一尊佛像、每一片枫叶,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山共生的故事。当晨钟再次响起时,我总会想起那句“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原来千佛山从不曾沉睡,它只是以山的姿态,将千年文明化作晨露,滴落在每个济南人的心田。
壹点号 苏yy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